历史有一种天然的厚重,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重重包裹的历史不由得人不产生敬畏之情。由“敬”到“畏”再到敬而远之,渐渐演变成了事实上现在与过去的隔膜。在传统的知识学习方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经验说曾经是历史立身的根本,据说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即所谓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是在实践中人们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不仅没有完全一样的前事供你参考,甚至连类似的情形都难得遇上,经验说看起来是越来越不大灵光。最明显的例子是晚清以来当面临强悍而又完全不讲道理的强盗时,我们才发现历史经验完全无济于事;而在今天,很多人认为我不知道三皇五帝、不清楚秦皇汉武、不明白孔子庄子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它的作用变得有些虚无缥缈,有兴趣爱好的人把它当职业,前卫时髦的人对它不屑一顾,更多的人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故事。然而,追忆似乎是人的本能,且不说人年龄大了以后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说“当年……”,就是小孩子也会时不时地说出“以前……”,而这种个体的本能汇聚起来就变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的组成部分,没有人能够超越于它之上。历史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因为某几个人对讲述过去的事情感兴趣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需要。不论过去的事情对今天是否有直接的价值或帮助,它都在实际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它的间接作用从来都没有消失。尽管语言方式发生了改变,但传统智慧可以说是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