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哲学理论差异与类同:论比较哲学中的概念互诠

差异与类同:论比较哲学中的概念互诠

差异与类同:论比较哲学中的概念互诠

定 价:¥28.00

作 者: 刘玉宇 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2457534 出版时间: 2010-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字数:  

内容简介

  《差异与类同:论比较哲学中的概念互诠》的主体部分来源于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于2005年。论文的写作动机最初起源于对两种比较哲学研究思路的考察。在我的导师陈少明教授建议下,我开始对两位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资深英语学者进行比较研究。这两位英语学者是英国的葛瑞汉(Angus C.Graham,1919-1991)和美国的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1916-1999)。他们不仅在当代西方汉学界是屈指可数的领军人物,而且在当前西方汉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中占据不可跨越的地位。20世纪40年代之前,西方汉学家基本上将汉学与研究埃及、巴比伦等古代文明的"东方学"等同,视中国古代文明为已经沉淀凝固的化石,对于依然生存活动于这片土地上的人群和现实视而不见。相比之下,美国的早期汉学虽然具有美国文化一贯的现实性特点,但由于美国汉学的专业化程度一直落后于欧洲,总体而言,二战前的西方汉学仍然以欧洲的汉学研究为主导,具有强烈的东方学特点。

作者简介

  刘玉宇,女,1973年生,中山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199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2000年起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2003-2004年度受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作为访问学者于哈佛大学访问一年;2005年获得中山大学比较哲学方向博士学位。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在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比较文学和比较思想史等。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并发表过若干文化评论、译文,出版过译著。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史华慈与葛瑞汉
第二节 概述
第二章 两种文化观
第一节 两种文化观
第二节 文化:趋向还是结构
第三节 持续的文化导向
第四节 文化差异与语言决定论
第五节 人类经验的共同基础
第三章 文化差异论及其理论预设
第一节 语言的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整体论”背后的哲学预设
第三节 概念互诠的语言学基础
第四章 先秦哲学中的关联思维
第一节 人类思维方式的框架
第二节 葛瑞汉的主要理论工具
第三节 先秦哲学中的关联思维
第四节 告、孟人性之争中的类比推理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先秦哲学中的理性
第一节 何谓“理性
第二节 葛瑞汉的论述
第三节 陈汉生的批评
第四节 理论背景
第五节 古代中国的逻辑
第六节 理性与理性主义
附录:公孙龙《白马论》中的指称问题
第六章 “仁”与“礼”:一种理论化尝试
第一节 “仁”——“礼”关系的解释传统
第二节 “礼”作为言语行为
第三节 “礼”体现人的尊严
第四节 “礼”的根源
第五节 “仁”的“内在性
第六节 理论预设
第七章 道德自律与儒家伦理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两种观点的对立
第二节 芬格莱特与罗思文:个体与社会的对立
第三节 对芬格莱特和罗思文的批评
第四节 史华慈、郝大维与安乐哲:儒家的个人
第五节 儒家自律观念的建构
第六节 以权利为中心的自律和作为理想人格的自律
结语 反对理论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误区
第二节 一种拒斥理论的解释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