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二、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二)国内的研究状况
四、基本方法和理论创新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本文力求达到的创新
上篇
第一章 马克思文本的解释学问题
一、解释学发展概要
(一)解释学理论的发展
(二)解释学的主要特征及原则
二、马克思文本研究的解释学转向
(一)后现代的解释学背景
(二)解读方法——历史视域的融合
(三)解读话语——个性化研究的增长
三、马克思文本解读的解释学问题
(一)马克思文本本身的解释学问题
(二)传统理论解读马克思文本的解释学问题
(三)国外学者解读马克思文本的解释学问题
第二章 结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阿尔都塞的解读
一、总问题视域中的马克思
(一)总问题阅读法
(二)总问题阅读法的主要特点
(三)总问题阅读法与马克思主义
二、征候阅读中的马克思
(一)无辜阅读和有罪阅读
(二)栅栏式阅读和征候阅读
三、阿尔都塞阅读法的解释学意义
(一)总问题阅读与解释学理解
(二)征候阅读与“创造性理解”
第三章 解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德里达的解读
一、解构主义理论
(一)解构的概念、来源和策略
(二)解构形而上学
二、解构理论与解释学的关联
(一)解构理论与解释学的共同性
(二)解构理论与解释学的相异性
二、解构解释学与马克思文本
(一)解构理论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二)解构解释学与马克思文本
第六章 同质型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塞麦克的解读
一、解释学发展的理论谱系
(一)意义考古学
(二)本体论解释学
(三)哲学解释学
二、马克思哲学与解释学的共通性
(一)辩证法与解释学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解释学
三、马克思哲学与解释学的交汇
(一)传统反解释学的理解及其理论复归
(二)马克思哲学与解释学的交汇
第七章 马克思在西方理解中的命运
一、走近马克思
(一)“保卫马克思”
(二)为马克思辩护
(三)阐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四)马克思是不可逾越的“语义地平线”
二、异质的马克思
(一)“科学化的马克思”
(二)“幽灵意象的马克思”
(三)“批判型的马克思”
(四)“元批评的马克思”
(五)“反自然主义的马克思”
下篇
第八章 俄国化解释视域中的马克思
一、马克思主义“苏式解读”的解释学问题
(一)解释学的历史观
(二)历史观的比较
第十一章 理解马克思
一、超越西方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
(一)文本解释的相对主义倾向
(二)文本解释的语言学转向
二、超越苏联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
(一)文本解读的政治权威向度
(二)文本解释的绝对主义倾向
三、回归马克思
(一)解释学方法启示
(二)回到马克思
四、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模式
(一)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原则
(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模式
(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结语:理论仍在途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