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楔子
(一)“盘古开天”——全部中国学术文化精神由此悟人
(二)“孔颜乐处”——心性哲学与乐学之交融
二 导论
(一)中西美学学科理论形态之区别
(二)牟宗三对美学学科形态的新思考:真善美之分别说与合一说
(三)中华民族只有“乐学”而无,“美学”
(四)研究中国古代“乐学”(美学)之方法论
上篇 心性乐学(美学)发生之哲学——文化基础
第一章 中国文化发生之源头
一 三书说与艺术/审美意识之萌发
二 “骨卜-养蚕业-装饰艺术”三种东方典型因素:中国人之完满生活意蕴
第二章 “天命(天道)一心性(人道)”相贯通:恒久之“安身立命”(内在而超越)
一 历史之缘由——“通天”意识
二 “天命-心性”哲学相贯通及其历史渊源
三 “天命-心性”相贯通之纯理方式
第三章 血缘五伦系统——情理相融合的有序稳定结构
一 何谓血缘五伦关系
二 中国道德、艺术、审美之文化根系:亲情意识
三 “天地君亲师”之“血一贤”综合系统
四 西方“自我意识”与中华民族“血缘意识”之大别
第四章 十六字“心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
一 心/脑之别
二 何谓十六字“心诀”
三 十六字“心诀”之诸环节及其历史形态
四 心性流程之中间环节:“知几”功夫论
五 由功夫论对西方哲学史之反思
下篇 心性乐学(美学)之构建流程与形态
第五章 “礼一乐”文化之社会存在方式与心性乐学(美学)之发生
一 何谓“礼一乐”
二 礼/乐之源
三 “礼一乐”文化体系中之三大命题与乐学(美学)的关联
四 个体满身之“乐”以人其心
五 乐之心性哲学(美学):“礼一乐”精神之形上化
六“乐记”之审美精神
七 荀子之“礼/乐”论:“尽理”之乐学
八 中国儒墨道三家在原典时期之“乐学”形态
九 “乐学”之纲目体系区别于西方之逻辑体系
第六章 血缘与亲情:天伦之乐
一 亲情心性与天伦之乐
二 性、情交融之乐
三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四 “情”与美学诸问题之批判
第七章 圣人论:心性乐学(美学)之最高创造形态
一 何谓圣人
二 圣人形态之特征
三 圣人心性之类型
四 圣人形态是中国乐学(美学)之完善形态
第八章 境界论:心性乐学(美学)之最高形上形态
一 境界之缘起
二 上古器物之“型制”所显示的空灵境界
三 上古时代经典文化因素所显示的空灵境界
四 象形文字与易卦构造中所形成的空灵境界
五 道家之“境界形态形而上学”
第九章 中国古代乐学(美学)之文化基因
一 中西方“文化-知识”结构之大别
二 西方“以理(概念)说理”与中国“以事说理(言意)”之大别
三 以“形”人心与以“事”言理的文化基因
四 文化基因之序列形态:“言-象-意”系统
五 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文化基因链
六 道家“游心-虚无-寂静”之文化基因链
七 中国文化基因之总汇(六经)与“道-圣-文”之整合范式
八 本章结语
全书简要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