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借助各类技术不断扩展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不断试图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空间距离。古时如此,今时亦如此。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地球村”、“流动空间”等代表着现代技术下的空间变化的现象已经广泛为当前社会人们所熟知而且接受,可以说技术发展在消除空间距离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此,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如何理解现代技术所导致的空间拉近现象?技术之近是否就是本真之近?它是否导致了我们所渴求的切近?这一系列问题就开始进入反思的视野中。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一种视角的转变,需要一种对人的规定性的呼唤,传统的对于人的理性规定性面对这一问题并没有显示出强有力的解释力,我们需要一种不同于理性的规定性:空间性。人类表现出来的借助各种方式消除自身与世界之间的距离,是人所揭示出的不同于传统理性规定的作为空间性的存在物最好的诠释。一种以空间性为基点的关于人的规定性理解有了确定的可能。一方面人类需要揭示出其在这儿、在那儿的作为地方性的存在物,即符合此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人类更需要通过不同方式呈现出其消除空间距离的作为无间距性的存在物,即具有去远的规定性。《现代技术下的空间拉近体验》对上述问题的探索使得我们开始反思现代技术下的空问拉近体验,所获得的答案将是开放性的。我们不能继续持有敌托邦的观点,将技术所导致的空间距离消除看做是导致了心灵之远,就像齐美尔一样;也不能急于接受这种被给予的空间贴近,培养起乌托邦式的理想状态,将技术所带来的空间拉近看做一种福音,就像麦克卢汉一样。这都是基于价值判断的结果,而我们需要在做出价值判断之前看到隐含的问题,即不同方式实现空间拉近——如果是这样的话——的根据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将使得我们能够避免价值判断所导致的不同结果,如敌托邦或者乌托邦,而是面向事物本身——正在发生的事件:此即人类对于空间距离的消除。在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人更多地将自身诠释为地方性的存在物,无法充分表达出消除空间距离的特性,借助不同的语言意象通过想象、思念主体实现着不在场者的在场,从而达到了空间去远;现代技术的发展解构了地方性诠释方式,为空间距离的消除提供了可能。我们能够真切地知觉到现代技术带给我们的结果:借助时间压缩、通过语言的转化消除物理空间距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意境不在、想象不在、思念不在。物理拉近成为现代技术所呈现的最直接的后果,其更为深远的结果是实现了地区与地区之问的拉近,不在场者的在场借助地域拉近使得自身具备完全在场的可能性,而且使得不在场者的在场以符号的形式得以实现。这种拉近体验并非与本真之近相对立,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文化世界的融合具备了可能。《现代技术下的空间拉近体验》由杨庆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