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司法制度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检察制度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检察制度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检察制度

定 价:¥30.00

作 者: 刘建国 著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司法制度 票务 法律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02045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检察制度》编者刘建国通过查阅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各个革命根据地大量的档案史料,走访红军老前辈,考察相关的文物遗址,研究相关的检察制度文献资料,发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检察制度最早发端地之一;是人民检察制度的第一个国家公诉处诞生地;是人民检察制度的第一个国家公诉人诞生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检察制度》比照现行的检察权配置,参考文献资料、走访笔录、检察制度资料等编著而成,填补了人民检察制度历史研究的空白。

作者简介

暂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检察制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一节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统一
一、黄麻起义和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二、商南起义和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三、鄂豫边、豫东南两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统一
四、六霍起义和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五、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第二节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一、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的贯彻与纠正
二、第一、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三、“左”倾冒险主义对鄂豫皖苏区的影响
四、国民党第三次“围剿”计划的破产
第三节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坚持与保卫
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四方面军西撤
二、主力红军的重建,第四次反“围剿”的继续进行
三、第五次反“围剿”初期的失利,省委斗争方针的转变
四、打破敌人三个月“围剿”,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
第四节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三年游击战争
一、红二十八军的重建,游击战争的开展
二、便衣队运动和基层统一战线的发展
三、反秘密“清剿”的斗争,停战谈判的实现
第二章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一、苏维埃政权概述
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创建与发展
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特征
第二节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立法概述
一、立法的指导思想
二、立法的根本任务
三、立法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立法范畴
一、具有宪法性质的立法
二、刑事立法
三、土地、劳动立法
四、民事立法
第四节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司法制度
一、人民司法机关的萌芽
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早期的司法机关
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司法制度的形成
第三章 人民检察制度的发端
第一节 我国检察制度的渊源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
二、中华民国的检察制度
三、苏联的检察制度
第二节 我国人民检察制度的雏形
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检察制度
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检察制度
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检察制度
第三节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人民检察制度最早发端地之一
一、具有人民检察性质的司法制度形成得最早
二、体现人民检察机关性质的司法机构建立得最早
三、确认人民检察权相对独立的司法地位实行得最早
第四章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体现人民检察制度的法律机关
第一节 工农监察委员会
一、工农监察委员会的组织体系
二、工农监察委员会的任务
三、工农监察委员会担负的检察职权
四、工农监察委员会是具有检察机关性质的专门机关
第二节 革命法庭
一、革命法庭的组织机构
二、革命法庭的职能
三、国家公诉处和国家公诉员
四、人民检察第一国家公诉人
第三节 政治保卫局
一、政治保卫局的组织机构
二、政治保卫局的职能
第五章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检察权的履行和人民检察制度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人民检察权的履行
一、镇反除恶
二、惩治贪污腐败
第二节 人民检察制度的历史贡献
一、保卫和巩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二、开创性地进行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的启蒙实践
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人民检察制度的最早发端地之一
四、为我国人民检察制度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附录
一、肃反条例(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二、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临时组织大纲(一九三一年七月)
三、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会条例(一九三一年七月)
四、鄂豫皖区工农监察委员会通令第一号——监察委员会的任务、职权等(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五、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革命军事法庭暂行条例(一九三一年九月一日)
六、鄂豫皖区工农监察委员会通令第二号——监委扩大会关于监委会工作的决定(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
七、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的组织及其与政治保卫局的关系(一九三一年十月四日)
八、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关于各种委员会工作概要说明(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