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司法制度传承与创新:新中国检察监督制度史

传承与创新:新中国检察监督制度史

传承与创新:新中国检察监督制度史

定 价:¥25.00

作 者: 李勇 著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法律综合 政治法律 法 律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0203329 出版时间: 2010-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243 字数:  

内容简介

  《传承与创新:新中国检察监督制度史》从社会结构视角对新中国检察监督制度史进行研究,通过史料阐释影响检察制度变迁的社会因素,分析其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为前瞻检察制度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在历时态与共时态两个维度进行研究,不仅探讨新中国检察监督变迁的历时脉络,也思考了社会某一“横断面”下检察制度的取向及原因;研究既包括对检察监督权力变迁的研究,也包括对与检察监督变迁有关的思想、政策、保障制度的研究;研究不仅限于解释学的方法,还关注以史为料进行规范分析,重点研究检察监督权结构的变迁,希望能够对我们科学理解中国的检察制度和预测未来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李勇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山西大学社会学硕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曾在荷兰乌特勒之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宪法学、检察理论。 出版《论公民的宪法义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并在《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新华文摘》等发表文章40余篇。参与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法学会、北京市规划办、福特基金会、洪堡基金会、阿登纳基金会等多项课题。荣获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三等奖、“检察理论与实践30年”征文二等奖、洪堡奖学金等。

图书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特色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本书的结构

2  正当性危机与历史合理性:新中国检察监督制度的起源
  2.1  中国检察制度的正当性危机
    2.1.1  基于分权原则的质疑
    2.1.2  基于制衡原则的质疑
    2.1.3  基于审判独立原则的质疑
  2.2  中国检察制度的历史合理性
    2.2.1  中国的监督制度传统
    2.2.2  苏联意识形态
    2.2.3  外来因素

3  建立与中断:新中国检察监督制度的变迁
  3.1  新中国检察监督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1.1  新中国检察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3.1.2  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建立
    3.1.3  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发展
  3.2  新中国检察监督制度的曲折与中断
    3.2.1  新中国检察制度的调整
    3.2.2  新中国检察制度的中断

4  恢复与完善:新中国检察监督制度的重建
  4.1  检察机关的恢复
    4.1.1  检察机关的重建
    4.1.2  恢复检察机关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4.2  中国历史上检察制度的历次争议及启示
    4.2.1  历史上关于检察机关的争议
    4.2.2  当前关于检察机关的争议
    4.2.3  启示
  4.3  检察监督制度的困境及完善
    4.3.1  存在的问题
    4.3.2  改革的思路
5  检察监督工作重点的历史变迁
  5.1  检察机关工作重心变迁的数据分析
    5.1.1  关于档案的数据及说明
    5.1.2  检察工作报告中话语的变迁
    5.1.3  检察理论研究的变迁
  5.2  检察工作方针及总体要求的历史发展
    5.2.1  检察工作方针的历史发展
    5.2.2  检察工作总体要求的历史发展
    5.2.3  检察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发展的特点

6  检察监督权的变迁与重构
  6.1  一般监督的产生与变迁
    6.1.1  一般监督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6.1.2  一般监督制度的困境及裁撤
  6.2  一般监督的反思与重构
    6.2.1  一般监督的反思
    6.2.2  监督制度的重构

7  检察系统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7.1  影响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因素
    7.1.1  西方主要国家及苏联检察机关领导体制
    7.1.2  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模式及影响因素
  7.2  新中国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7.2.1  我国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历史回顾
    7.2.2  现行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评价
    7.2.3  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

8  结论
  8.1  三点启示
  8.2  两条线索
  8.3  一个策略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