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定 价:¥31.00

作 者: 詹娜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0481522 出版时间: 2009-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字数:  

内容简介

  《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辽宁省东部山区本溪满族自治县沙河沟村为个案,研究特定时空坐落中的农耕技术民俗的择定机制、技艺操作及传承特征。作者将农耕技术民俗视为民众生活层面的一种文化事象,描述技术与民俗之间的融合互动,指出技术民俗理应作为民俗研究的重要对象,认为技艺操作是技术民俗的核心表象,是学者观察和研究技术民俗的基本尺度。在对20世纪初期尤其是50年代以后农耕生产民俗的变迁情况进行描述过程中,探讨引发农耕生产民俗变迁的诸种因素,指出技术民俗在民俗系统中的底层定位及其变迁规律,揭示变化的技术与生活方式的背后存在着民众永远不变的生活俗制。这一不变的生活俗制即是民俗的本质,它是适宜于特定区域的民众的生存框架,始终具有向所有民众开放的临场发挥的特性。关注民众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强调民众作为社会行动的主体对生产技术的理解及其日常生活选择的合宜性,是本书的观察基础与研究宗旨。

作者简介

  詹娜,女,1978年出生,满族,辽宁本溪人。2000年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03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节选题意义与研究范围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范围
  第二节相关研究的学术史
  一 民俗学对物质民俗及生产民俗的研究取向
  二 生产民俗的相关研究成果
  三 农业学、考古学对农耕生产技术及农村经济的
  研究成果
  第三节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第四节相关术语界定
  
  第一章沙河沟:一个典型的辽东山区村落
  第一节辽东山区的自然与社会生态
  一 自然地理概况——村落空间的生态区位
  二 历史沿革及主体构成——村落依托的社会生态区位
  第二节沙河沟人的生活环境与生产形态
  一 村落空间的形成及人口构成
  二 村落的地貌与土质:除了沙子就是石头
  三 村落的社会生存空间:沙河沟人的历史记忆
  四 村落的主要生计方式
  五 村落的时间制度
  
  第二章农具:肢体功能的延伸与象征意义的衍化
  第一节农具:肢体功能的延伸
  一 农具研究的相关成果
  二 沙河沟传统农具的种类、制作与使用
  三 弯弯犁杖——生产知识的历史延续
  四 点种葫芦——知识传承中的断裂
  第二节农具:认同、象征与情感
  一 农具与地域认同
  二 农具: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三 农具:精神与情感的依托
  
  第三章农耕技术与生产循环链的展演
  第一节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一 一个耕种的场景
  二 文化解析:场景背后的故事
  第二节农耕技术:生计经验与智慧的累积
  一 土头薄
  二 大犁掩与种蔓子地
  三 插犁杖与招犁杖
  四 "铲七蹚八饿死狗"
  第三节土地—庄稼—家畜—粪肥的环形链接
  一 "庄稼一技花,全靠粪当家"
  二 庄户人眼中的猪——浑身上下都是宝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