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

定 价:¥40.00

作 者: 周治滨 著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政治 政治法律 政 治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20078712 出版时间: 2009-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字数:  

内容简介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思想。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提法相近,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于1959年在其《哥德斯堡纲领》中首次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自由、公正和团结互助,为的是平息党内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概念后,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多数社会民主党迅即认同,使之逐渐成为各国社会民主党人公认的社会主义普遍价值,但却受到信奉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党人的严厉批判,指责社会民主党“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提出,标志着社会民主党已经公然由“制度社会主义”蜕变为“伦理社会主义”,由“半遮半掩”的反马克思主义走向公开的反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

  周治滨,现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近十年来,先后独著、合著、主编专著、教材l8部,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1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5项、二等奖5项(含3项集体奖)、一等奖2项(含1个集体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项。代表作:《先富群体的行为导向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社科规划基金“九五”一般课题,获四川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构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新机制》,获四川省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图书目录

引论 我为什么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社会主义的视角和方法
第三节 正确看待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初步实践和探索
第一节 列宁的新型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早期探索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反思
第四节 关于十月革命和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和启示
第四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启示
第一节 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争论
第二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社会历史根源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功过和启示
第五章 苏联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第一节 苏东各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苏东各国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苏东各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和启示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第一节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第二节 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
第七章 民主社会主义的自我调整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挑战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自我调整和发展
第三节 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自我调整
第八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和战略策略的分歧
第三节 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分歧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和教训
第十章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第一节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历史地位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视角和方法
第十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展
第一节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和新视角
第十二章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意义
结束语 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