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湖北省兴山县,因“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这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新城靓丽,以其丰厚的人文和旅游资源而成为三峡库区的“绿色屏障”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的“精品走廊”。“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公元前33年,和平使者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主动出塞和亲,换得汉匈两族在近60年的时间里,出现“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升平景象。千百年来,神奇瑰丽的昭君传说、丰富详实的历史典籍和灿若星河的文艺作品共同构成了灿烂的昭君文化。碧水青山孕育了昭君,农耕绣读熏陶了昭君,宫廷草原成就了昭君。昭君是和平的使者,昭君是团结的象征。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谐文化,“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彰显了超越时空的丰富内涵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巨大魅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多元、开放、包容的昭君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时代生机。对于昭君文化的研究,自古有之。在历史的长河中,文人墨客们,或赞美、或敬佩、或愤懑、或伤感……虽众说纷纭,但都表现出对“昭君出塞”历史功绩的肯定与褒扬。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老舍、曹禺、翦伯赞等老一辈的革命家、文学家,对王昭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使她更加突耀出历史的价值和人格的光辉。上世纪70年代末,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思想文化界萌生出春天的嫩芽,县内外的一批知识分子,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挖掘和整理昭君文化的工作。几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众多学人荜路蓝缕,克难奋进,辛勤耕耘,为昭君文化研究夯实了基础。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加强了昭君文化交流,逐渐掀起了弘扬昭君文化的热潮,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进一步弘扬昭君文化,提升昭君文化品牌,扩大对外交流,争创全省文化旅游名县,促进县城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昭君文化丛书》。该丛书以昭君文化为核心,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载体,以兴山地域文化为主体,分论文卷、传说卷、散文卷、图册卷等。论文卷以本县作者著文为主,兼选省内外专家文章。传说卷同样以本县作品为蓝本,搜罗了内蒙古、山西、湖北等地传说故事,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散文卷绝大部分出自兴山籍和本县作者之手,以稚气、乡土为本色。图册卷以“昭君故里”、“领导关怀”、“文艺作品”、“文化交流”等栏目构成,内容丰富,给读者以新的视角享受。众所周知,编辑出版丛书,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这套丛书的出版,只是昭君文化园中的一朵小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土特产”。昭君文化属于兴山,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我们对昭君文化的研究,还存在系统性不强、领域不宽、深度不够、研究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但我们深信,通过各界有识之士不断挖掘昭君文化资源,丰富昭君文化内涵,播扬昭君文化精髓,昭君文化一定能够成为民族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