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就从“师生缘”说起吧!初“识”詹老师,是在四川农业大学四年级。从先生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茶业经营管理》,我第一次认识了一位没见过面的陌生学者。由于自进入大学校门起,就觉得自己对技术学科既不擅长亦乏兴趣,一直处于彷徨、懵懂状态。直到1996年9月中旬的一个下午,不思进取的我还在睡懒觉,一位室友带回一张安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并提醒我,不想学技术学科,可以考安徽农大茶业经营管理吗!我遂决定考研。虽然当时招生简章上没有明确指导教师,但凭直觉应该是詹老师。于是我冒昧地给先生写了一封信,不到半个月,就收到了来信,先生给了我不少鼓励。1997年有幸成为詹老师门内弟子。三年的研究生历程,在皖期间的方方面面,都得到詹老师的关爱和培育,真是三生有幸。后来攻读博士也得到恩师的帮助。1999年,先生因公进京,顺路去了一趟天津南开大学。据他自己说,是因研究茶业史,通过在南开攻读制度经济学的门徒曹利群,拜访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丁长清先生。后来我有幸在丁教授门下继续深造,不能说与这两位学者的这次学术交流没有关系。2003年,先生拟撰写一本纪念茶叶价格体系和流通体制改革20周年的论著,特邀曹利群和我参加。三人一拍即合,一气呵成,35万字的《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一书,2004年终于按时出版发行。与先生的忘年情谊和学术交流,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后生感慨万端。《茶旅春秋》是继2007年出版《无梦茶山行》后,即将出版的又一本文选。是先生各个阶段代表性成果的汇编,也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茶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茶叶科学长期以来强调种、采、制,对销售管理关注不多,这可能也是19世纪后期,西方掀起茶叶消费革命使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光环旋即褪尽,而此后近百年间,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再无回天之术的重要原因。1984年6月9日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后,中国茶业经济开始转型,并逐渐进发出活力,而名优茶开发和整个茶产业的市场化成为活力之源,先生是茶业经济转型时期的弄潮儿。名优茶开发方面,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但积极投身于实践,并持续不断的取得成果,安徽某些历史名茶的恢复,一些新名优茶的开发,先生功不可没,而且在名优茶开发理论上也有建树。1993年先生作为第一作者编著了《名优茶开发》,这应该是国内较早的名优茶开发著作,业界反响良好。当然,这些与先生茶叶科班出身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在制茶方面先生尚有专著《炒青绿茶:鲜叶》、《炒青绿茶:技术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