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基础。指出,从国际经济学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具体而言,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融合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的新贸易理论共同构成了产品内分工的理论基础。其次,笔者在收集到的国外有关理论研究的文献基础上,依据主要模型之间的逻辑联系,勾勒出产品内分工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企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动机;(2)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3)产品内分工的效应。最后,笔者依据这一理论框架,对国际经济学界关于产品内分工的理论模型进行述评。在这些模型中,以下模型的政策含义尤其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一是Harris(2001)关于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对于产品内分工程度的决定作用的模型。该模型的政策含义是:由于全球范围以及产业范围内存在的协调成本是制约国际生产分割程度(产业内分工程度)的重要因素,故改进或扩展像Internet这样的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会大大降低制造业中的供给商与其客户之间的协调成本。二是Chen,et al.(2004)关于企业参与产品内分工(进行国际外购)的战略性动机的模型。该模型的政策含义在于指出了由于产品内分工引致了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进而对于一国的市场竞争秩序产生了显著影响,使一国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成为必要,该模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国际分工深化背景下将竞争政策纳入WTO法律框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