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江大学旧址建筑概况
1.1 历史发展沿革
1.1.1 旧址原始状态(1907年前)
1.1.2 之江大学时期(1907-1952)
1.1.3 院系调整后浙江师范学院时期
1.1.4 浙江大学
1.2 校园建造过程
1.2.1 选址
1.2.2 购地
1.2.3 扩充
1.2.4 筹款
1.2.5 建筑命名
1.2.6 建设
1.2.7 之江大学建筑设计机构
1.3 校园规划
1.3.1 校园规划模式
1.3.2 之江大学校园规划过程
1.4 历史建筑的规模与地位
1.4.1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
1.4.2 之江大学的规模、地位
2 之江大学旧址建筑历史信息
2.1 创兴期(1906-1911)
2.1.1 东斋
2.1.2 西斋
2.1.3 下红房
2.1.4 上红房
2.1.5 灰房
2.1.6 慎思堂
2.2 扩充期(1911-1929)
2.2.1 天文台
2.2.2 都克堂
2.2.3 白房
2.2.4 绿房
2.2.5 佩韦斋
2.3 中兴期(1929-1937)
2.3.1 附属小学宿舍
2.3.2 图书馆
2.3.3 科学馆
2.3.4 体育办公室
2.3.5 材料试验所
2.3.6 经济学馆
2.4 辗转期(1937-1945)
2.5 复兴期(1945-1952)
2.5.1 工程馆
3 中国建筑近代化与之江大学建筑史
3.1 建筑风格
3.1.1 移植期——美国本土风格的移植
3.1.2 磨合期——美国风格和中国元素
3.1.3 复兴期——校舍建筑细部的呼应
3.1.4 新生期——色彩统一和当代风格
3.2 建筑技术
3.2.1 西方建筑技术在近代中国
3.2.2 之江大学校园建筑兴建的实际过程
3.2.3 建筑材料和结构
3.3 相关应用技术
3.3.1 建筑材料的生产
3.3.2 建筑施工技术
3.4 建筑人物
3.4.1 建筑业主
3.4.2 建筑师、结构工程师
3.4.3 建筑施工人员(企业)
3.4.4 捐建人
4 结论
附录
有关之江大学的文献与档案
1.相关历史文献
2.相关研究成果
3.相关档案资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