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综述 1.2.1 国内《论语》英译研究 1.2.2 国外《论语》英译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和空白点 1.3 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1.3.1 描述性翻译研究思路 1.3.2 跨学科研究方法 1.3.3 西方汉学历史分期第二章 《论语》西译的起源与西方汉学的孕育 2.1 历史背景和耶稣会士的《四书》翻译 2.1.1 耶稣会“适应”策略 2.1.2 《四书》翻译与“适应”策略 2.2 《中国哲学家孔子》的“儒耶糅合”诠释形态 2.2.1 耶稣会士的翻译理念 2.2.2 “儒耶糅合”的诠释模式 2.3 耶稣会士的《四书》翻译和西方汉学的孕育 2.3.1 耶稣会士的典籍翻译与研究热 2.3.2 欧洲学术界的中国研究热 2.3.3 耶稣会士著作的学术转向第三章 新教传教士《论语》英译与英国汉学的创立 3.1 历史背景和《论语》英译 3.1.1 历史背景 3.1.2 《论语》英译 3.2 理雅各译本的中国经学诠释形态 3.2.1 理雅各的翻译理念 3.2.2 中国传统经学诠释模式 3.2.3 忠于原语的语文学翻译模式 3.2.4 副文本文献学研究 3.3 理雅各典籍翻译与英国汉学的创立 3.3.1 确立英国汉学初创期学术形态 3.3.2 对当代汉学的影响和贡献第四章 二战前《论语》英译与英国汉学的现代转型 4.1 西方汉学的现代转型与《论语》英译 4.1.1 历史背景 4.1.2 《论语》英译 4.2 韦利《论语》译本的实证性诠释形态 4.2.1 韦利的翻译理念 4.2.2 实证性诠释模式 4.2.3 “情感忠实”的意译模式 4.3 韦利的典籍翻译与英国汉学的现代转型 4.3.1 体现英国汉学现代转型期的学术形态 4.3.2 对当代汉学的影响和贡献第五章 二战后《论语》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 5.1 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和《论语》英译 5.1.1 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与《论语》英译趋势 5.1.2 《论语》英译的两种诠释定向 5.2 安乐哲、罗思文译本的哲学诠释形态 5.2.1 译者的哲学性翻译理念 5.2.2 哲学诠释模式 5.2.3 异化翻译策略 5.3 白氏译本的历史诠释形态 5.3.1 白氏的翻译理念 5.3.2 历史语境诠释模式 5.3.3 文献性翻译模式 5.4 当代《论语》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 5.4.1 体现当代西方汉学的学术形态 5.4.2 对西方汉学的价值和意义第六章 结论 6.1 《论语》英译的学术发展脉络及其西方学术传统 6.1.1 《论语》英译的学术发展脉络 6.1.2 《论语》英译的西方学术传统 6.2 《论语》英译在西方汉学中的学术贡献和价值参考文献附录:主要汉学家及传教士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