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绪论 第一节 1933年的文学史意义 一、文学史论著中的描述 二、当事人的叙述和评价 三、结论 第二节 上海文化场域与文人的话语实践(1927—1933) 一、上海在文学史上的中心地位 二、双重维度:城市与话语 三、“场域”的理论视角 四、研究范围和“文人”辨义第一章 瞭望三“都”:故都、首都与“魔都” 第一节 “故都”北平:厚重和沉重 一、没落和衰落:左翼文人、国民政府趋附文人眼中的 北京 二、感叹和奚落:海派文人远观北京的姿态 三、笃爱和自豪:自由主义文人(京派文人)的北京情怀 四、诚朴和庄重:开明文人对于北京的道德崇敬 第二节 “首都”南京:热闹和芜杂 一、气象蓬勃:国民政府的新都建设与文人的南京书写 二、美中不足:古城的市政缺陷与文人的评价分歧 三、形象参差:各类文人观察南京的不同视角 第三节 “魔都”上海:多种体验与双重书写 一、罪恶渊薮与子夜战场——左翼文人眼中的上海 二、低俗习气与活力空间:自由主义文人眼中的上海 三、诱惑陷阱与异域诗情:通俗文学作家、海派文人的上海书写 四、亲近与趋附:开明文人、“民族主义文学”鼓吹者的上海意识 五、无限风光在上海第二章 上海都市空间的文人映像 第一节 “到底不如租界好” 一、上海区域概貌 二、场域歧义:文人与上海租界 第二节 场域分布:上海文人的活动区间 第三节 上海“场”“景”——文人的活动及体验 一、场景纹理——马路和汽车 二、“避难所”和“乐园”:公园、旅馆、舞场、咖啡店、影戏院第三章 上海文人的资本(权力)争夺及话语运用 第一节 价值观的冲突与权力场的形成 一、留学背景对文人价值观的影响 二、上海文化权力场中的文人之争 第二节 文人权力话语的交锋 一、国民党文化控制的失效现象 二、各类文人话语交锋的思想根源及场域效应第四章 公共与日常:上海文化场域的诗学风景 第一节 公共性与日常性:文化立场和文学体裁 一、上海城市文化的两种特质 二、各类文人对于诗歌和戏剧的评价 三、体裁上的“公共”与“日常”现象 第二节 社会舌语的日常性一以新文学中的“香烟”叙事为例 一、印象和认识:香烟广告与文人谈(抽)烟 二、“堕落”之讽喻:“香烟”叙事话语功能之一 三、“自由”之象征:“香烟”叙事话语功能之二 四、“深沉”之外化:“香烟”叙事话语功能之三 五、“故事”之媒介:“香烟”叙事话语功能之四 结语喧哗与阑珊 第一节 多元和开放:各类文人对话的诗学意义 第二节 聚合与碰撞:上海都市空间对文学生态的调适 第三节 文人何去:文学史片段引发的思考附录 附录一:部分文人在沪住址概略(1930年前后) 附录二:1932年的上海地图参考文献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