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导论
一 研究价值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念的时代凸显
一 信息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一)信息化的影响要求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疏导
(二)信息化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发生改变
(三)信息化要求建立平等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二 全球化期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一)全球化要求加强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澄清与引导
(二)全球化时代呼唤人的转型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亟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一)需要沟通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二)需要沟通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蚀
(三)需要沟通化解人民各种利益矛盾
四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建构人自身的和谐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营造社会和谐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依据与借鉴
一 科学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二 理论借鉴
(一)交往行动理论
(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三)交往教学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五)符号互动理论
(六)沟通分析理论
(七)受众分析理论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本质与特征
一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涵与本质
(一)沟通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本质
二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
(一)平等性
(二)交互性
(三)反思性
(四)生成性
(五)开放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与规律
一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
(一)思想信息采集阶段
(二)思想信息处理阶段
(三)思想信息传递阶段
(四)思想信息接受阶段
二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规律
(一)利益引导规律
(二)情感感染规律
(三)理性认同规律
(四)价值整合规律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模式
一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关系模式
(一)ABX模式
(二)风筝互向模式
二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模式
(一)循环模式
(二)螺旋模式
三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效果模式
(一)沉默的螺旋模式
(二)知识沟模式
四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系统模式
(一)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
(二)赖利夫妇模式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与方法
一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
(一)导向原则
(二)民主原则
(三)适应原则
(四)弹性原则
二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法
(一)传统方法
(二)创新方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优化
一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素的优化
(一)主体的优化
(二)内容的优化
(三)媒介的优化
(四)情境的优化
二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的优化
(一)促进要素间的耦合
(二)保持信道通畅
(三)优化组合各种反馈
三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的优化
(一)营造舆论环境
(二)优化组织环境
(三)改善人际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