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英语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的。因为读的是实验学校所以接触英语的时间比同龄人早了几年(上世纪80年代一般小学五年级才开设英语课程),算起来与这门西方语言也打了20年交道了。我清楚地记得,人生第一堂英语课上老师教我们的两句“箴言”:第一,英语和汉语不同,是倒着说的;第二,要学好英语首先要学会“背”。当然,学了没多久,第一条就被证明是不正确的,英汉语序虽然不一样,但也绝非截然相反。然而,第二条似乎更经得起考试的检验,每次考试的结果多少与完成背诵作业的程度相关。于是,在以卷面成绩论成敗的环境下,学英语变成了背英语,几乎所有的短语词组都被解释为“固定搭配”。所谓固定搭配,也就是说没有必要理解该词组形成的原因,平时用功背,到考试时能混个眼熟,选对了拿分,万事大吉。这样,我们不断地以“固定”的方式学习着英语。从80年代直到新世纪,在当今世界外语教学“任务基础法”(Task-based Approach)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我们的学生仍将“背诵”视为语言学习的“魔法石”(Philosopher’s stone)。“-ing修饰物,-ed修饰人”,“否定倒装”,“三单一”,“就近原则”甚至“就远原则”等“固定”的语法现象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我们张口就能说出“give sth.”后接“t0 sb.”,而“make sth.”后接“for sb。”,至于原因,我们不知道,只知道这是“固定搭配”。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