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1章 局域网简述 1.1 局域网创建过程 1.2 局域网最初目标和非目标功能 1.2.1 局域网最初目标 1.2.2 局域网非一目标功能 1.3 局域网技术成分 1.4 局域网标准 1.5 局域网重要内容 1.5.1 IEEE 802标准 1.5.2 局域网与IEEE 802.3的关系 1.5.3 局域网和[EEE 802.3介质访问控制帧格式 1.5.4 IEEE 802.3帧和局域网帧地址格式 1.5.5 IP地址与局域网地址 1.5.6 IPv6 1.5.7 DIX 2.0与IEEE 802.3比较 1.6 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1.6.1 CSMA 1.6.2 CSMA/CD 1.6.3 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1.6.4 局域网帧接收 1.6.5 局域网的基本组成 1.7 局域网发展过程第2章 局域网设计指标、优点和常用术语 2.1 局域网技术指标和设计指标 2.2 局域网的优点 2.3 常用术语第3章 局域网传输介质和互联设备 3.1 双绞线 3.2 同轴电缆 3.3 光缆 3.4 局域网互联设备 3.4.1 调制解调器 3.4.2 中继器和集线器 3.4.3 网卡 3.4.4 网桥 3.4.5 交换机 3.4.6 路由器 3.4.7 网关 3.5 光纤传输设备——光端机第4章 网络数据通信和数据编码 4.1 网络数据通信基础 4.1.1 数据与信息关系 4.1.2 传输信号与通信 4.1.3 模拟通信系统 4.1.4 数字通信系统 4.2 网络数据编码技术 4.2.1 数据编码类型 4.2.2 脉冲编码调制方法 4.3 信道传输方式 4.3.1 串行通信方式 4.3.2 并行通信方式 4.3.3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通信方式 4.4 网络数据传输技术 4.4.1 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4.4.2 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 4.4.3 多路复用技术 4.4.4 数据交换技术 4.5 差错控制技术 4.5.1 差错产生原因与类型 4.5.2 检错码与纠错码 4.5.3 差错控制方法 4.6 通信线路 4.6.1 数字用户线 4.6.2 xDSL的实现 4.6.3 无线通信 4.7 编码方法 4.7.1 编码 4.7.2 组编码方法 4.7.3 8B/10B码特性第5章 十兆局域网 5.1 十兆局域网MAC 5.1.1 MAC位置和作用 5.1.2 MAC帧结构 5.1.3 局域网传输一位的时间计算 5.2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和冲突检测 5.3 十兆局域网物理层的实现 5.3.1 10M局域网物理层实现的标准 5.3.2 10Base-5 5.3.3 10Base-2 5.3.4 10Base-T 5.3.5 10Base-F 5.3.6 10Broad36 5.4 10Base在物理层标准概览 5.4.1 不同10Mb/s局域网/802.3PHY标准摘要 5.4.2 10Base-5和10Base-2在IEEE 802.3的物理层参数标准 5.4.3 10Base在物理层介质连接标准 5.5 10Base5、10Base2和10Base-T关键技术 5.5.1 冲突检测 5.5.2 电气隔离 5.5.3 链路完垫陛 5.5.4 状态指示第6章 百兆局域网 6.1 百兆局域网简述 6.2 百兆局域网主要特点 6.3 百兆局域网协议特点 6.4 百兆与十兆局域网的区别 6.5 100Mb/s介质无关接口 6.5.1 MII体系结构 6.5.2 MII设计 6.6 百兆局域网802.3 U标准系列主要功能 6.7 百兆局域网介质与拓扑结构 6.8 交换式局域网 6.8.1 交换式局域网工作原理 6.8.2 交换式局域网优点 6.8.3 全双工局域网技术 6.9 10Base—T向100Base—T迁移 6.10 10/100M快速局域网设计指南 6.11 快速局域网设计 6.12 虚拟局域网第7章千兆局域网 7.1 千兆局域网概述 7.1.1 千兆局域网构成 7.1.2 千兆局域网主要特点 7.2 千兆与百兆局域网的区别 7.3 千兆局域网标准 7.3.1 千兆局域网标准研究和制定 7.3.2 IEEE 802.3Z工作组 7.3.3 IEEE 802.3AB工作组 7.3.4 千兆局域网参考模型 7.4 千兆局域网技术 7.4.1 MAC子层功能 7.4.2 帧结构 7.4.3 全双工方式 7.4.4 半双工方式 7.4.5 如何解决网络直径问题 7.4.6 千兆介质无关接口 7.4.7 千兆局域网工作参数 7.5 千兆局域网物理层和介质选择 7.5.1 物理层功能 7.5.2 1000Base-SX介质选择 7.5.3 1000Base-LX介质选择 7.5.4 1000Base-CX介质选择 7.5.5 1000Base-T介质选择 7.6 千兆局域网的其他标准规范 7.7 千兆局域网服务质量保证 7.7.1 采用交换技术 7.7.2 采用RSVP协议 7.7.3 提供服务优先权 7.8 千兆局域网物理介质相关要求 7.8.1 光纤介质 7.8.2 介质相关接口——光纤连接器 7.8.3 短跳线电缆第8章 万兆局域网 8.1 万兆局域网概述 8.1.1 万兆局域网构成 8.1.2 万兆局域网联盟 8.1.3 万兆局域网标准满足条件 8.2 万兆与千兆局域网的区别 8.3 万兆局域网标准第9章 十万兆局域网 9.1 十万兆局域网概述 9.1.1 十万兆局域网构成 9.1.2 40Gb/s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9.1.3 40Gb/s和100Gb/s普及问题 9.1.4 十万兆局域网发展时间表 9.2 十万兆局域网标准 9.3 十万兆局域网技术第1O章十兆局域网组网方案 10.1 家庭办公环境网络解决方案 10.2 华为公司为小型企业网络建立的解决方案 10.3 ISDN接入10M网络的相关问题和方案 10.3.1 ISDN的安装与业务费用 10.3.2 用户终端设备简要说明 10.3.3 ISDN接入方案第11章十兆/百兆局域网组网方案 11.1 中型企业网络组网方案 11.2 10兆产品要能自动升级到100兆 11.3 带宽不足升级成100兆交换网 11.4 10/100兆共享式工作组网络方案 11.5 100兆交换式工作组网络方案 11.6 10/100兆工作组网络方案 11.7 10/100兆交换式工作组网络方案 11.8 大型企业园区组网解决方案 11.9 其他行业的典型方案 11.9.1 金融系统网络解决方案 11.9.2 公安系统网络解决方案 11.9.3 公司、政府系统网络解决方案第12章千兆局域网组网方案 12.1 中国国家图书馆干线千兆网框架结构 12.2 电信总局网管大楼100/1000兆应用实例 12.3 省级网络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12.4 中国××××中心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第13章 万兆局域网组网方案 13.1 万兆局域网应用环境问题 13.1.1 万兆局域网能够解决的问题 13.1.2 大学校园网建设问题 13.1.3 企业建设万兆局域网问题 13.2 万兆局域网对传输介质的要求 13.3 万兆局域网光纤连接器件 13.4 万兆局域网光纤链路衰减要求 13.5 万兆局域网组网方案 13.5.1 万兆局域网组网方案 13.5.2 大学校园网万兆局域网组网方案附录A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物理隔离技术附录B 8B/10B代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