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今日,中国社会主要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大多数的老百姓仍然是农民。对于农民群体和农业社会来说,土地始终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要素,土地制度设置是农业社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正因如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才可谓中国社会变迁的一种缩影,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才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制度价值和现实意义。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财产权制度是中国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社会条件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主要是由政党权力和国家力量决定的。不管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改运动,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集体化合作化运动,改革开放之初的包干到户改革,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借由征地的城市化运动,以及近几年兴起的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无一不体现着国家权力和政治力量在农村社会的自主进退及深刻影响。抽离国家权力的因素,我们根本无法理解最近六七十年的农村土地制度何以经历“农民私有—集体合作—包产到户—土地股份制再集体化”等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制度变迁过程。“政治力量决定产权安排”的规律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此外,即使是中国体制中的农村土地产权,它也不完全是消极的。农村集体、农民个人所掌握的农村土地产权的有无、多寡以及掌控产权的形式,也都制约着政党力量和政治权力的行使,甚至慢慢改变着中国农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和发展模式。因此,刘承韪编著的《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以产权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国家权力在农村社会的进退为研究视角和论述思路,来较系统地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以期达到单纯的某一种学科研究方法(如法学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所不能实现的目的,得出更真实也更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结论。基于此,本书正文共分为六部分内容,前有交代背景与思路的导论,后有总结全文的结论,是较为系统研究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著作。《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第一章从理论上详细阐释了产权与政治的关联,对产权、财产权、所有权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区分;解析了政治对产权的意义,认为:政治力量决定产权的具体安排方式,产权也需要国家强制力提供保护;分析了产权对于政治的价值:产权是自由的保护神,是民主的堡垒;并对中西方产权与政治关系的差别进行了阐述,并指出把握此种差别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本书第二章梳理并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变迁的各个阶段,依次阐释了耕者有其田制度的确立、农村集体化的实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包产到户革命的出现。提出并依次解答了如下问题:这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变革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国家权力在这些过程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国家权力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要渗透入村,而在改革开放后却又从农村全面撤退?其进退产生了何种政治与社会效果?本书第三章是对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征地制度的反思与建议,笔者把标题定为“政府主导的城市包围农村”,意在明确指出在实践中引发严重社会矛盾的征地运动其实是政府权力主导下的产物。不管是实现城市化改造的政绩指标还是地方财政需求的经济驱动,都使近几十年的征地运动掺杂了严重的公权力因素,这就导致征地的合理性受到民众的普遍质疑。同时,国家权力自改革开放后已经从农村社会撤退的事实,也是导致征地纠纷和矛盾日趋严重的重要因素。最后还借鉴美国先进征收补偿制度和中国有益实践经验对我国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思路。本书第四章集中探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基础上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不仅详细回顾了中国农村基于土地的传统社会保障方式,解析了当下环境中传统社会保障方式出现的严重困境及变革取向,还对未来农村社保改革中的政府角色、土地角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期待得出有益的建议和结论。本书第五章认真研究了农地流转中的产权与政治问题,揭示了农地流转近年兴起的背景原因,指出了农地流转中包含的社会、政治困境与矛盾,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当前形势和实践模式,并建议在未来实践中采取集公司治理、合作产销和特殊保护为一体的农地流转新型模式。本书第六章意在探究农村土地产权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关联,本部分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赋予人手来分析农地产权对于农民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治理的推动作用。并在考察历史上的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困境及未来出路进行自己的分析、评论,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总之,本书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为研究本体,以产权与政治关联为研究视角,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为时间范围,希望得出最接近事实真相、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研究结论,而不管此种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是法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还是政治学的,这或许更符合笔者一贯所主张的“问题导向”和“经验理性”的实用主义哲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