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民法论物上负担制度:财产法的对抗力革命

论物上负担制度:财产法的对抗力革命

论物上负担制度:财产法的对抗力革命

定 价:¥38.00

作 者: 张凇纶 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物权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1836014 出版时间: 2012-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32 开 页数: 414 字数:  

内容简介

  物上负担不是物权法中的一个细节、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财产法——融合大陆法系物权法和英美法系的财产法的路径。张凇纶的《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论物上负担制度:财产法的对抗力革命》虽以物权法和债法作为对象,但以对抗力为标准——而不是权利性质——作为理解、构建和规范财产权利体系的逻辑,使得物上负担制度闪耀起照亮现代物权法发展道路的光芒。

作者简介

  张凇纶,吉林春人,1983年9月生。200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随后保送到武汉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后直接推荐攻读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师从孟勤国教授。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法、物权法与英美财产法、民法史与民法哲学,在《环球法律评论》、《法制与社会发展》、《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广西大学学报》和《私法》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物上负担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范式的转换:从人的视角到物的视角
   第一节  体系建构:大陆法系私法自罗马法以来的法学传统
   第二节  人的视角:传统财产法的根本旨归
   第三节  从人的视角到物的视角:范式的转换及其合理性
     一、范式转换:来自库恩的启示
     二、什么是物?
     三、物视角的合理性之一:稀缺
     四、物视角的合理性之二:权利的复杂性与层叠性
     五、物视角的合理性之三:建立贯穿式的财产权体系
 第二章  物上负担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物上负担概念:物视角下的理论产物
     一、重新理解物权:附着于物的先验存在
     二、物上负担:附着于物权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交易:物上负担制度的背景
   第三节  物权法如何介入交易
   第四节  物上负担制度的明确定义
 第三章  物上负担的制度意义——兼论物上负担的独特性
   第一节  为什么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物上负担制度?
     一、科斯定理的方法论启示
     二、简约化:私法自治与有效管理的平衡
     三、再论整体性物上负担制度之必要性
   第二节  物上负担制度的双重意义:物法意义与债法意义
     一、物上负担的物法意义
     (一)物上负担与限制物权的本质差异:兼论物权的本质属性
     (二)详细阐释物上负担制度的物法意义
     二、物上负担的债法意义:比较物上负担制度与权利瑕疵
     担保
     (一)民法在合同中的整体性判断
     (二)相似的权利瑕疵与物上负担;迥异的权利瑕疵制度与物上负担制度
     (三)重新分析物上负担制度的债法意义
 第四章  简短的结语
第二部分  物上负担制度的实证经验
 第五章  作为普遍承认机制的财产法:权力经济学
   第一节  财产的普遍承认:洛克、卢梭与其他
   第二节  普遍承认的宗教基础:从库朗热到涂尔干
   第三节  财产法取代宗教:除魅的法学版本
 第六章  物上负担的私法史考察
   第一节  绪论:大陆法系私法学的历史方法
   第二节  第一个实例:英国普通法中的物上负担
     一、中世纪英国的土地负担概况
     二、三方结构中的土地负担制度
     三、英国财产法中的物上负担:从中世纪到1925年改革
     (一)外部规则的统一:英国王权对习惯法的胜利与收编
     (二)物上负担的实体法规范
     (三)物上负担的程序性规范
     四、总结:英国普通法上的物上负担制度
   第三节  第二个实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赋税变迁
     一、为什么研究赋税?
     二、一种不同于传统视角的中国概括
     三、简约化:从唐两税法到明一条鞭法再到清摊丁入亩
     (一)亚当?斯密:合理赋税的标准
     (二)取代租庸调制的两税法
     (三)宋、金、元时期的赋税状况
     (四)从一条鞭法开始:明清赋役变革
     四、总结:传统中国赋税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第三个实例:英美财产法上的物上负担制度
     一、一个简短的说明
     二、物上负担(encumbrance)释义
     三、地产交易中的物上负担制度
     (一)地产交易合同概论
     (二)物上负担制度与地产交易
     四、英美财产法中的三种物上负担
     (一)约据(covenant)
     (二)抵押(mortgage)
     (三)区划(zoning regulation)
     五、物上负担的程序性制度
     六、美国产权公示制度的配套规范
     七、借鉴英美财产法上的物上负担制度
 第七章  经验考察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三部分  构建中国的物上负担制度
 第八章  引论:从两个判例谈起
   第一节 案例1:Williams and Glyn’s Bank v.Boland案
   第二节  案例2:董林娇与王景木、许雪芳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第三节  再探物上负担制度之下的三方结构
 第九章  物上负担制度的实体性规范
   第一节  什么能算物上负担?
     一、第三人对物的非直接支配性权利:这个定义还不够
     二、物上负担的构成要素:几项标准
     (一)私法领域存在当事人的法律行为;公法领域存在公权力的明确规定
     (二)与物存在相关性:对特定物权构成限制;对特定权利人有利益
     (三)物上负担对物权的限制须具有实质性意义
     三、物上负担制度:一种解释性研究
   第二节  物上负担的客体:传统大陆法系物与物权批判
     一、再论什么是物
     二、价格要素是物权重要的构成部分
     三、物上负担制度中的物与物权
   第三节  物上负担的具体内容:从诞生到消灭
     一、谁可以创设物上负担?怎么创设?
     二、不仅仅适用于物上负担的善意第三人规则
     (一)权利的优先性判断——纳入价格要素后的考量
     (二)作为优先性标准的善意第三人规则——比较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
     (三)物上负担与善意第三人规则——兼论传统的善意取得制度
     三、物上负担制度中的原因理论
     (一)契约原因理论的变迁:简约化进程
     (二)物上负担与基础关系的关系:第三方背景下的权利分析
     四、侵犯物权与侵犯物上负担的竞合
     五、物上负担的消灭——绝对消灭与相对消灭
 第十章  物上负担制度的程序性规范
   第一节  程序性规范研究的困境
   第二节  公示基本问题研究
     一、物权公示,究竞公示什么?
     二、从诉讼的观点探究公示的本质:物权的证据
     三、作为物权证据的公示:法律效力比较
     四、物权证明责任分配的成本分析
   第三节  在证明责任视角下讨论物上负担的程序性规范
     一、公示一证据理论在物上负担领域内的应用
     二、物上负担公示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三、三方结构之下物上负担公示制度
     四、物上负担理论中的证明责任规范
     (一)第三人对物上负担权利人的权利造成侵犯
     (二)数个物上负担权利人之间发生权利冲突与纠纷
     (三)新物权人(买受人)对既有物上负担的超越
     五、附论:物上负担公示的补充制度
   第四节  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的关系
第四部分  新物上负担制度在旧民法
 第十一章  物上负担制度与其他制度的整合
   第一节  简短的引语
   第二节  物上负担与物权(所有权)的限制
     一、物权社会化的传说:流传已久的谬误叙事
     二、物权限制的本质:稀缺时代财产形式多样化的努力
     三、物权限制的局限性:兼论其与物上负担制度的不同取向
   第三节  物权基本原则与物上负担——物权法定与一物一权
     一、物权法定与一物一权批判
     二、物上负担制度:物权法定和一物一权的缓冲剂
   第四节  属人性的物上负担:对人地役权(easement ingross)
   第五节  物上负担与担保——兼论担保物权的非物权性
     一、为什么说担保权不是物权?
     二、担保的本质:促成缔约——一个历史的考察
     三、当代担保制度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多样化进程
     (二)可流通进程——德国与美国的不同实践
     四、再论担保制度应当属于物上负担
     五、作为物上负担制度的担保制度:从实体到程序
   第六节  一扬一弃:物上负担与优先权
     一、作为法定担保物权的优先权
     二、关于优先购买权(先买权)
   第七节  一种更优秀的解释:在物上负担框架内分析预告登记
     一、预告登记是在公示物上负担
     二、在物上负担制度框架内分析预告登记
     三、预告登记:推而广之
   第八节  物上负担制度与继承法
   第九节  物上负担与破产法——以破产财产为中心
   第十节  物上负担与信托
 第十二章  物上负担制度应当成为中国民法的自觉选择
 参考文献
   (一)中文专著
   (二)中文论文
   (三)中文译著及翻译论文
   (四)英文著作、论文以及影印版著作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