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竹韶,曾用名:曾朝明(1908-2012),福建厦门同安人,缅甸华侨。1927年回国,1928年初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1929年秋赴法国留学。先后在里昂美术学校和巴黎国立艺术学院学习雕塑,在雕塑家布夏的工作室学习。同时在巴黎西赛芳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前后达10年之久。学习期间曾遍访埃及、希腊、意大利、英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地考察艺术,对西方雕塑传统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932年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留法学生巴黎艺术学会。1933年与冼星海、郑志声等人组织留法音乐学会,与在法同学共同切磋艺术并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组织留法巴黎艺术学会,全体成员到英国伦敦参观“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展览会”,曾竹韶为祖国杰出的传统文化所动,立志学习并发扬民族的传统雕塑艺术。193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沦陷前夕,离开欧洲经缅甸回国。历任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重庆大学建筑系雕刻专业教授。建国初期,于1950年3月到京参加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工作和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并在中央美术学院任雕塑系教授。曾任北京市第二、三、四届人大代表和北京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任历届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等职。从教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先生培养了大批雕塑人才,创作了许多影响广泛的优秀作品,其中不乏传世之作。如50年代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并创作了浮雕《虎门销烟》,这是他尝试将西方雕塑与民族传统技法有机融合,创作新题材雕刻作品的开端。他的肖像创作注重个性与内心刻画,追求神韵,结构严谨,大气磅礴,其中的代表作有现立于北京中山公园的《孙中山立像》和立于各地重要纪念地、博物馆、著名大学的《李四光胸像》、《何叔衡半身像》、《蒲松龄半身像》、《蔡元培半身像》、《竺可桢半身像》、《郭沫若半身像》、《杜甫半身像》、《李清照立像》、《陶铸全身坐像》、《贝多芬头像》等。在进行教学和创作的同时,他还致力于对城市雕塑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在这一些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十多年来,他在借鉴国外雕塑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雕塑艺术,促进建筑与雕塑相结合发展我国城市雕塑等方面作了大量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有着独到见解。著有《中国古代雕刻风格演变》、《中国雕刻史》,发表了有关介绍和评论西方艺术(如希腊雕刻、米开朗基罗、罗丹、布德尔等)、中国古代雕塑、城市雕塑与建筑的关系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数十篇,并积极倡导在城市规划和重点建筑布局时充分发挥城市雕塑特有的作用,主张结合城市重点建筑工程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反映和代表我国民族光辉历史和内在精神的大型纪念性雕塑。在80年代的时候,他不顾年事已高,始终不懈地关心我国雕塑事业的发展,特别对于建立中国古代雕塑博物馆,继承发扬民族雕塑优秀传统,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素养问题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联合许多艺术家和建筑学家多次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倡议在首都建立中国古代雕塑博物馆,使之成为保护珍贵的雕塑遗产、研究和发扬传统艺术、培养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人才的基地和向世界展现我国民族雕塑辉煌成就的窗口。2002年5月14日,曾竹韶获得文化部颁发的首届“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3年12月10日,由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授予曾竹韶“中国美术金彩奖”,暨“中国美术专业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