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绪论
O.1 课题的研究背景
O.1.1 当代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0.1.2 现代城市空前的改变
O.2 建成环境下的城市建筑研究的现实意义
O.3 课题的研究现状
0.3.1 国内研究现状
0.3.2 国外研究现状
0.4 课题研究的范围
0.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O.5.1 研究内容
O.5.2 研究方法
O.6 课题的研究框架
1 城市建筑的解读
1.1 城市建筑的相关概念
1.1.1 关于“建筑”
1.1.2 关于“城市”
1.1.3 关于“城市建筑”
1.2 城市建筑的“自主”
1.2.1 城市建筑的自主概念
1.2.2 城市建筑的自主层面
1.3 建筑历史中的城市建筑自主性的发展
1.3.1 农业文明时代的建筑自主观
1.3.2 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建筑的自主观
1.3.3 信息时代的城市建筑自主观
1.4 本章小结
2 城市建筑与建成环境的关系
2.1 建成环境的解读
2.1.1 建成环境的定义和内涵
2.1.2 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下的建成环境
2.1.3 “建成环境”作为城市建筑设计活动的切入点
2.2 建成环境对话城市建筑的言语表达
2.2.1 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建筑的形体
2.2.2 城市文脉提供城市建筑的“原型”
2.2.3 城市异质“呼唤”城市建筑的中间领域
2.2.4 新技术、新材料提供新的“词汇”——表层结构
2.3 当代城市建筑理论的发展
2.3.1 “简单”到“复杂”——复杂系统下城市建筑的理解
2.3.2 “普世化”到“特定”引发的城市建筑理论
2.3.3 “类城市化”的城市建筑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建成环境与城市建筑形体的协调
3.1 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形体的共时表达
3.1.1 建成环境的共时关联
3.1.2 城市建筑基于共时层面的形体关联
3.1.3 城市建筑设计活动对应策略的转变
3.2 城市文脉与城市建筑形体的历时表达
3.2.1 城市形态的历时性
3.2.2 城市建筑基于历时层面的形体关联
3.2.3 城市建筑基于形体层面的策略应对
3.3 本章小结
4 建成环境与城市建筑内外的中介
4.1 建成环境主导建筑内外“共构”
4.1.1 建成环境与城市建筑的关联
4.1.2 中间领域原型的建立
4.2 “门阶观念”——行为秩序上的共构
4.2.1 “中间领域”基于行为层面的共构特征
4.2.2 行为共构的城市建筑案例
4.3 “中介空间”——知觉秩序上的共构
4.3.1 “中间领域”基于知觉层面的共构特征
4.3.2 知觉共构的城市建筑案例
4.4 动态的“群体”——场所上的共构
4.4.1 “中间领域”基于场所层面的共构特征
4.4.2 场所共构的城市建筑案例
4.5 建筑空间类城市化倾向
4.5.1 “中间领域”的类城市化特征
4.5.2 “微型城市”建筑案例
4.6 本章小结
5 建成环境与建筑表皮“非言语”的对话
5.1 建成环境的多元化与建筑表皮认知的转型
5.1.1 二元对立的“消亡”
5.1.2 建成环境与城市建筑对话的“交换平台”
5.2 表皮的自主
5.2.1 自主的前提条件
5.2.2 城市建筑深层结构的传达
5.2.3 对城市建筑外部环境的转译
5.3 基于建成环境的建筑表皮设计转向
5.3.1 建筑表皮设计的转向
5.3.2 基于建成环境的建筑表皮设计的操作类型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0 对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的一些思考
6.1 当代中国建成环境下城市建筑的现状
6.1.1 建筑历时特征的模糊
6.1.2 建筑形体的“自我”
6.1.3 建筑表皮的“视觉流”倾向
6.2 对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启示与思考
6.2.1 回归城市建筑的本原
6.2.2 关注建成环境与城市建筑的中间领域
6.2.3 关注可持续的建筑发展观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