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十分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成就,但同时也有十分沉重的历史包袱(以“秦制”的专制性、尤其是“王法”体系为其核心)。在这个我们无法选择的“历史三峡”面前,情绪化的愤懑诅咒、或者简单化的一言以蔽之都解决不了多少问题。而可能更有用得多的办法,就是水滴石穿、积硅步以致千里地去一个一个地排查、摸索、梳理出它们的形成脉络,明了制度大厦架构中最关键的那些“承重点”到底设置在哪里,再通过与世界进步历史的对比而找到可具体操作的“转型程序”。本书通过对经济史、法律史、行政史、制度伦理、社会语言、民间宗教等诸多领域,在每个领域选择其中一些重要问题而各写若干篇分析文章。这些札记所涉及的问题看似天南地北,但实际上它们背后都有着深刻相通的制度法理,而所有这些东西的融合更每时每刻都关系着我们制度生活的现状,因而读者不难对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本书采用了笔者自创的一种叙述体例,即每篇文章都包含正文、若干幅与正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对图片的详细解说这样三部分内容;这三项内容彼此相通、相互印证。作者希望在介绍讨论法律与制度症结以及相关案例的时候,能够向读者大略地展示出:所有这些症结和具体个案的背后,其实还有更为动人心弦的历史脉络与人性脉络,还有着从美学视角不断深入体认的必要。为此,在解说法律史诸多问题时总要举出一件又一件艺术作品,并逐一撰写出对这些作品的详细分析,以此提示每个法律症结其实关联着更为广远的逻辑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