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犹太屠杀主题的小说或回忆录源源不绝,很多人一看到相关主题的书,心里马上对应出几种刻板印象,但这本根据史料、以报导方式写成的小说,以冷静与透彻、平衡史实与虚构情节的叙事功力赢得许多肯定。 小说故事环绕着纳粹侵占期间,罗兹工业城犹太人柴门?伦高斯基(ChaimRumkowski)与德军妥协,管理“犹太小区”,为德军生产效力,甚至最后协助排定“遣散”顺序及名单的著名历史事件。伦高斯基被大多数人唾弃为纳粹的走狗、压迫者的同路人,他管理为数16万人的自治区,尽管在外受德军颐指气使,在自治区内他俨然是犹太人的专制君主。伦高斯基虽然最后没能逃过“狡兔死,猎狗烹”的下场,但他让自治区的经济价值彰显,不无某种程度上地延长了这整群犹太人的生命线。只不过,很遗憾地,自治区终究遭“解散”,伦高斯基也没逃出毒气室。 小说的原版封面照片本身就是历史档案,据了解,这应是奉纳粹之命拍摄做为宣传犹太自治区发展有成的样板照片。2007年德国官方公布了一份长达3000页的犹太自治区档案,撰写人是从曾在1941年至1944年间为自治区档案部门工作的人当中所遴选的。这份档案是这本小说重要的史实根据。 没有经过高压,不会知道灵魂在屈服或崩溃之前能抵抗什么考验,能抵抗多久。高压使人性变形,变得更加幽微和复杂。有人说,纳粹主义的可怕在于它有一种腐蚀力,能使它的受害者腐化堕落,变得跟它一样,因为纳粹既需要大同谋,也需要小同谋,而惟有真正坚强的道德武器才能与之对抗。然而,大多数的个人在苦难中往往极其脆弱,历史能教我们的,或许是让人更了解人性吧!(600pages/ Albert Bonniers Forlag/ Sep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