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引 言 第1章 城市街道景观概念综述1.1 写作缘起及相关理论 1.1.1 缘起 1.1.2 理论梳理1.2 城市街道景观概念 1.2.1 景观及城市景观 1.2.2 城市街道景观 1.2.3 街道景观构成 1.2.4 城市景观评价 1.2.5 街道景观评价 第2章 北京历史街道景观概况2.1 北京历史街道景观形态特征 2.1.1 形态完整——街道网络和空间 2.1.2 识别清晰——街道环境意象 2.1.3 视觉和谐——街景色彩与装饰 2.1.4 街道景观形态缺点2.2 北京历史街道景观人文特征 2.2.1 秩序严谨——礼制社会的产物 2.2.2 意蕴丰富——文化古都的风姿 2.2.3 市井繁华——动态场所的生成 第3章 北京城市街道景观案例研究3.1 纪念性街道——长安街景观 3.1.1 街道历史沿革 3.1.2 街道景观形态特征 3.1.3 街道景观人文特征 3.1.4 街道景观未来构想3.2 商业性街道——王府井大街景观 3.2.1 街道历史沿革 3.2.2 街道景现形态特征 3.2.3 街道景观人文特征 3.2.4 街道景观未来构想3.3 生活性街道——南礼士路景观 3.3.1 街道历史沿革 3.3.2 街道景观形态特征 3.3.3 街道景观人文特征 3.3.4 街道景观未来构想3.4 旧城特殊街巷——胡同景观 3.4.1 胡同历史沿革 3.4.2 胡同景观形态特征 3.4.3 胡同景观人文特征 3.4.4 胡同景观未来构想 第4章 北京城市街道景观形态特征4.1 空间消极——北京街道景观宏观框架 4.1.1 疏松的城市路网 4.1.2 分散的城市形态 4.1.3 消极的街道空间 4.1.4 不合理的街道尺度 4.1.5 行道树的积极作用4.2 意象模糊——北京街道景观中观体验 4.2.1 趋于模糊的城市意象 4.2.2 缺乏谐调的相邻建筑 4.2.3 处于弱势的步行系统 4.2.4 缺失的场所及场所感4.3 细节混乱——北京街道景观微观要素 4.3.1 不和谐的建筑立面 4.3.2 缺乏特色的铺地 4.3.3 设置混乱的环境设施 4.3.4 广泛种植的绿化 第5章 北京城市街道景观人文特征5.1 特殊的城市定位 5.1.1 “以大为美”的象征意义 5.1.2 空间分散的历史原因 5.1.3 新旧杂陈的矛盾现状 5.1.4 城市轴线的发展构想5.2 变化的生活风貌 5.2.1 由“小院”而“大院” 5.2.2 交通方式的变迁 5.2.3 精神文明风貌5.3 建筑审美与制度 5.3.1 建筑艺术风气流变 5.3.2 时代审美价值观 5.3.3 意义及细节的消失 5.3.4 建设制度的遗憾 第6章 北京城市街道景观未来构想6.1 现代城市建设理论再思考 6.1.1 紧缩城市 6.1.2 新城市主义 6.1.3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6.1.4 欧美街道景观控制方法借鉴6.2 北京城市街道景观未来构想 6.2.1 向小尺度发展的可能 6.2.2 整合街墙形态 6.2.3 规范建筑立面形式 6.2.4 建设城市可识别系统 6.2.5 完善城市步行系统6.3 我国街道景观设计及制度构想 6.3.1 街景设计及相关专业培养 6.3.2 街景制度现状及未来设想结语附录 北京街道步行人数统计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后 记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