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研究以均等化为视角全面审视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及其非均等化现象,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工具深入分析中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薄弱落后的根源及影响因素,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为依托努力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解。为此,本文按照以下篇章和逻辑线索展开:第一章简要介绍均等化目标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界定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及相关概念,说明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阐述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福利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分析工具。第三章分析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历史与现状,着重从理论上说明以下观点: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城乡间、区域间横向供给不平等;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纵向供求的不均衡;横向供给不平等是纵向供求非均衡的重要原因,二者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这一章的主要作用是引出问题。第四章对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进行实证研究,以确凿的统计数据和翔实的调研案例说明生活性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间和生产性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间供给的不平等以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内部纵向供求间的非均衡,并且通过这种实证研究揭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实质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薄弱落后。这一章的主要作用是证明非均等的存在及其实质,并对全文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为后文转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提供支撑。第五章是第四章的逻辑延伸,主要分析中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薄弱落后的根源及影响因素,说明中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根源在于初始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度创新的滞后性,其影响因素在于制度环境诸因素和制度变迁诸因素。第五章的作用是为创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寻找处方。第六章介绍国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演进的一般规律性,为创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他山之石”。第七章是全文的逻辑终点,是在前六章内容基础上针对中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及其根源、影响因素提出的创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解。 通过上述章节的安排,本文主要阐明以下观点:第一,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包括城乡间、区域问横向供给不平等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纵向供求非均衡,这两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的.第二,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是一致的,供给平等和供求均衡意义上的均等是可以实现的;第三,中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共性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薄弱落后,其实质是对农民的不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和突破口;第四,中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根源在于改革开放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没有发生实质性制度创新;第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政府供给制度创新,必须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受益人三方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机制,实行固定出资和弹性出资相结合的成本分摊机制,避免“平均化陷阱”,使每一责任主体对其责任人提供的服务都是平等的,不同责任主体对同一责任人提供的“叠加服务”相对于其需求是无限接近均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