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人口学主体人类学原理:文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主体人类学原理:文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主体人类学原理:文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定 价:¥80.00

作 者: 陈秉公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标 签: 民族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6105696 出版时间: 2012-03-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字数:  

内容简介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全书共51.5万字,陈秉公著,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2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追踪国内外人类学研究前沿20余年的理论结晶。学术创新主要包含:(一)填补两项人的“知识空缺”:1.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2.普遍的“类群”知识空缺。(二)提出七项“理论建构”:1.“主体人类学”概念及理论体系建构;2.中国人类学创新学科体系建构——提出包含“主体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三个大分支学科在内的人类学创新学科体系;3.人的特殊“生命本体”──“结构选择论”理论建构;4.“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5.“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6.人的生存理性──类群价值“高势位”建构和“完全人格”建构;7.“主体分析”方法。同时,还提出和阐述了若干原创性概念和命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给陈秉公教授的信中说,本项成果“反映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领域的领先水平,体现着较高的学术荣誉,”“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本书为人重新认识自己提供了理论框架,为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提供了正确的“人性前提”,为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个人和家庭、组织、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价值。

作者简介

  陈秉公,196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核心价值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大学人类文明与生存发展讲座”首席主讲教授。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等名誉院长。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类学基本理论、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曾系统提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构理论”、“主体人类学”基本理论、“完全人格教育理论”和“双主体学导式”教育教学理论等。出版学术专著和国家级教材21部,在国家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2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政府)奖16项。主要代表性论著:《中国人格大趋势》、《大学生人格学》、《“千年期”人格通论》、《追求卓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规律性》、《再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规律性》等。

图书目录

——“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第一编 导  论
第一章“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一节 人类学“学科对象及知识本体”偏移与危害
第二节 人类学的使命及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设想
第三节 “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第四节 建立“主体人类学”的价值
第二章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第一节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主体人类学”的知识借鉴
第三章 “主体人类学”的逻辑结构与思维方式
第一节 “主体人类学”的逻辑结构
第二节 “主体人类学”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主体人类学”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创新第二编 人的生命本体
第四章 人的生命的规定性
第一节 人的“实践生命”
第二节 人的“现实生命”
第三节 人的“主体生命”
第四节 人的“二重生命”
第五章 人的“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一)
第一节 人的“生命本体理论”若干模式
第二节 “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概念
第三节 “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规定性
第六章 人的“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二)
第四节 “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内在关系
第五节 “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的功能
第六节 对两种典型“生命本体论”的评析第三编 人格结构与选择
第七章 人格结构
第一节 人格概念
第二节 人格结构理论的若干模式
第三节 人格的基本结构
第四节 人格结构的特性
第五节 人格结构的功能
第八章 人格需要力
第一节 人格需要力概念
第二节 人格需要力结构
第三节 人格需要力特性
第四节 人格需要力功能
第九章 人格判断力
第一节 人格判断力概念
第二节 人格判断力结构
第三节 人格判断力特性
第四节 人格判断力功能
第十章 人格行为选择
第一节 人格环境
第二节 人格行为选择
第十一章 人格结构形成历程与成因
第一节 人类人格结构形成历程
第二节 个体人格结构成长过程
第三节 人格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第四节 人格结构形成的原因第四编 类群结构与选择
第十二章 类群概念
第一节 提出类群概念的依据
第二节 类群概念及内涵
第三节 类群的分类
第十三章 类群结构
第一节 类群结构理论的若干模式
第二节 类群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类群结构的特性
第四节 类群结构的功能
第十四章 类群主体力
第一节 类群主体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主体领导力
第三节 主体普遍素质力
第四节 主体分层及认同情势力
第十五章 类群文化力
第一节 类群文化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科技生产力
第三节 制度规则力
第四节 思想观念力
第十六章 类群行为选择
第一节 类群环境
第二节 类群行为选择第五编 生存的逻辑
第十七章 类群价值系统
第一节 类群价值系统概念
第二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特性
第四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功能
第十八章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
第一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概念
第二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的依据
第三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的目标
第四节 类群价值系统引领多元价值观的方式
第十九章 “完全人格”建构
第一节 研究人格理论与模式的价值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人格多样化局面
第三节 中国传统儒家理想人格模式
第四节 建国后中国人格模式的演变
第五节 新世纪的中国理想人格模式
第六节 “主体人类学”对教育理念的反思主要创新概念及命题解释
主要参考文献2010年7月9日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