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5日至7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举办了第四次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在北京西藏大厦举行。会议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研究”。共有12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除中国学者外,还有来自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艺术人类学》作者罗伯特·莱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音乐人类学家罗伯特·温特,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荻野昌弘,美国肯塔基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莫尼卡,美国肯塔基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周雅文,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世界声学研究与阿尔泰朝尔》课题负责人、法国学者单泰陆等,这是一次艺术人类学界的盛会,共收到论文近百篇。日本是世界最早提出保护“无形文化财”的国家,今天联合国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最初便源于此,因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上是走在了世界前列的。会议请到了日本关西大学学院的社会学教授荻野昌弘介绍并分析了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他曾参与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确立。他文章的题目是《无形与有形:实现之道》,文章通过介绍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指出,日本借助“无形文化财”和“人间国宝”的观念,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无形文化财的体系是由“现实化逻辑”支撑的,现实化指的是激活存在于过去的事物,即在“无形之物”中找寻意义。文章进而阐释了社会“需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英国杜伦大学的罗伯特·莱顿在他的文章《民族艺术与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和物质遗产》中,分析了少数民族与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要延续下去,其中的理念和价值必须被受众所接受,或者更有说服力,受众必须能够“阅读”这些象征和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