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文学那一根敏感的神经
一 火车,一声汽笛的长鸣
二 父亲,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三 一条河和一座原
四 “错过了一年,让你错过了二十年”
五 一根对文学敏感的神经
六 与军徽擦肩而过
七 寂寞长夜里的文学梦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里的曲折行走
一 绝望中的“涅?”
二 不该发生的,又难以避免的
第三章 第一次“精神剥离”
第四章 真正的文学创作的起点:“我并不高明”
第五章 1982年:单纯与复杂
第六章 从与农民共反思到与民族共反思
第七章 走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一 尝试“后现代”
二 历史与道德的错位
三 向历史的幽深处诘问
四 作家的艰难转型
第八章 第二次“精神剥离”
第九章 《白鹿原》创作的萌动与准备
一 创作实践是作家最好的老师
二 “文化热”的兴起与文化心理结构
三 遭遇卡朋铁尔
四 “炼狱”与救赎:动机之一
五 人文精神与子民作家:动机之二
六 陈忠实的艺术心理结构:动机之三
七 强烈的生命意识:动机之四
八 从“熟悉”进入“不熟悉”
第十章 《白鹿原》的沉静书写与顺利出版
第十一章 “民族秘史”的构筑(上):历史与革命
一 《白鹿原》的历史叙述
二 《白鹿原》的革命言说
第十二章 “民族秘史”的构筑(下):伦理、风俗、性和神秘文化
一 《白鹿原》的伦理生活
二 《白鹿原》的风俗世界
三 《白鹿原》的神秘文化
四 《白鹿原》的性描写
第十三章 《白鹿原》人物论
一 “革命”符号里的白灵和黑娃
二 白鹿精神与朱先生
三 小娥与鹿三
四 白嘉轩、鹿子霖及其他
第十四章 恢宏、凝重:《白鹿原》审美特征
一 《白鹿原》的审美特征
二 《白鹿原》的结构
三 《白鹿原》的叙述方式
四 关于语言问题
五 从追求到突破
第十五章 “巅峰”后的起伏峰峦
第十六章 真诚的行走笔记———散文、报告文学
第十七章 文学依然神圣———文学创作论与文学评论
参考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