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与实践》在较系统地梳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和要求,尝试性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些思路。现代大学制度一般是指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规范大学组织行为、使大学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规则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学需要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大学与外部的关系;二是大学内部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除此之外,现代大学制度还具有保守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国际性与本土化相结合、自主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等特征。因为国情和文化差异,现代大学制度的上述特征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甚至在不同的大学其表现形式不相同。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德、英、美、日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德国,大学除了在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宏观政策上与政府联系较紧密外,在其他方面享有高度自治;大学内部则奉行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校长负责的原则。在英国,大学是高度自治、独立运行的法律实体,政府通过以拨款、立法和评估三位一体为主的监控体系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及质量进行宏观管理;大学内部权力则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以教授治学为本体现了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美国大学具有显著的独立性,政府通过立法、财政资助和信息服务等手段保障大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内部,大学的权利机构是董事会、行政委员会与学术评议会,三者权力互相制约,形成独特的“法人——董事会制度结构”的模式。在日本,21世纪初国立大学实行法人化改革,大学作为办学主体自律运营,政府对国立大学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依据目标实施间接管理;在大学内部,将大学的业务分为管理和教育研究两方面,实现了教学研究和管理事项分开的制度构想,扩大了大学决策中的校长权力。中国从19世纪末期开始走上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前,大学制度主要以模仿和借鉴日本、德国、美国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主要借鉴了苏联时期模式,后来有些改变,及至改革开放前,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国家对大学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在大学内部则先后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等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在1985年以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5年以后则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问一些学校曾试行校长负责制。1993年以后,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着手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渐扩大,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则大多由原来的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转变为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或者是以学院(系)为中心的校、院两级管理。同时,更多高校开始建立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董事会等等。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体现大学的学术性、自治性、社会性特征,必须结合时代特征、中国国情、民族文化特征和每一所高校的实际情况,同时必须从系统性、实践性方面考虑其可行性。从宏观构造的视角而言,要从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等方面积极实践;从微观构造的视角而言,可以从坚持与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实行民主管理等方面着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