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马/列/毛/邓经典理论多维视阈: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伦理价值

多维视阈: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伦理价值

多维视阈: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伦理价值

定 价:¥30.00

作 者: 王彦丽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6112595 出版时间: 2012-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字数:  

内容简介

  王彦丽编著的《多维视阈: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伦理价值》讲述了:自然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多维视阈: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伦理价值》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置于黑格尔和哈贝马斯之间,以彰显马克思自然理论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现实性。从三位哲学家自然概念演变的思想脉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黑格尔、马克思和哈贝马斯三人的思想都受到了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于原初的神话叙事,基督教的上帝思想(也就是一种创世上帝和救赎上帝的观念),是对以往传统文化的一种突破,它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上帝思想,终极精神就获得了一个超越一切内在事物的立场。到了近代,具有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主体掌握了上帝的立场,其主要是通过两种成功的理想化:一种是,他们把外在自然客观化为一切合乎规律的状态和事件的总体性;另一种是他们把社会世界扩展为包容一切有行为能力的主体共同体。这样,就在两个方向通过认知把在整体上已经对象化的自然合理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社会认知把一切有道德调节的人际关系合理化。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无疑也受到了这一传统的影响,即认为自然和社会都存在着运转的规律。马克思在自然同一性中,分析了自然、社会及人的物质变换的必然性和社会性。随着科学技术在实践上对自然界的征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似乎颠倒过来,从理论上对自然的阐释和理解对人的实践的影响日渐式微。由此,一切对于自然、社会事件及人的自然存在的神圣意义阐释都随着理性规划和算计而成为单纯的世俗存在。从自然主义神话到历史神学的转变过程中,自然界和人类成为创世论的两个不同事件,现世的自然界就由上帝创造的宇宙世俗化而存在,世俗的人也就是人逐渐去圣化的产物。黑格尔接受了犹太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并致力于把它运用于普遍历史中:普遍精神在历史事件中继续表征着自己,整个历史就成为显圣物。自然界作为自身的存在不过是知性处置的尸体,不过是绝对精神这一理性上帝的庙堂。黑格尔把自然和社会都看做合乎规律的存在,对于各种规律的寻求成为种种实证主义科学的使命,而哲学则是以基督教精神化身的理性来点化世间的世俗事件,从而把世间历史的发展视为“理性的狡计”,并把国家作为蛰伏于地上的精神,作为上帝之城来加以崇拜。马克思重新把人拉回自然世界,恢复了作为人类生存前提和基础的天然自然、经过人类劳动所创造出的社会自然及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三种维度。上帝造物主的崇高地位被剥夺,上帝成为人的头脑虚幻。在马克思这里,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已不再具有任何的神圣意义,不过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是养护人和规约人的自然存在。与此同时,马克思把社会作为人化自然,并从从事劳作的、活生生的、现实人的劳动出发,揭示出社会物质变换规律。依循这一规律,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变换的实质,揭示出人生苦难的世俗根源——资本逻辑。马克思把从异化劳动到美学意义上劳动的转变,看做人的彻底解放,并把这种希望寄托于社会物质进步的基础之上,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进步,无产阶级作为革命力量就会日益强大,一旦时机成熟,就以革命方式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解。一方面,自然科学能破解自然界的种种神秘现象,消除人们对于自然神话的、宗教的及形而上学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解放人类;另一方面,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创造极为富余的生活资料,从而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基本的满足,从而摆脱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出卖,只从事一种遵循个人意愿的美学意义上的劳动,实现生存层面上人类的彻底解放。尽管在恩格斯那里,更多的是对黑格尔自然哲学加以批判和发展,试图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观加以描述,从而提出自然辩证法的命题,去除了自然界神话的、宗教的及形而上学的理解。但在马克思那里,还是把大量的精力投入有关生存、解放等关于人类的课题,把关于一种宇宙层面的责任转交给了自然科学。但是,马克思也在人类和自然之间培育出一种自然养育人类和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的宗教感情,并在世俗的社会寻求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异化的根源及其解决的良方。由此看来,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主要特征并不仅仅在于社会历史特征,而是马克思、恩格斯赋予自然以世俗化的理解,相对于基督宗教的天国,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寻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解的类似上帝之城,才不具有欺骗性,才能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弱者获得真正的保护和保障。随着资本主义后期状况的改变,马克思的生产共同体愈加表现为一个远离我们的乌托邦,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渗透,而阶级的界限逐渐模糊,愿意作为斗士的人数在整个世界都日趋减弱。尽管还是存在着贫穷和奢侈、种族歧视、经济压迫等种种不平等问题,人们更多地愿意以一种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问题而不再以一种爱憎分明、你死我活的革命斗志来解决不平等问题。哈贝马斯恰恰也敏锐地感触到了这一时代的转变。由此,尽管在对马克思的生产范式的理解有失偏颇的情况下,但也抓住了马克思思想的要害,即马克思自然概念中一种隐含的道德。哈贝马斯看到,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里,已经不再是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对宇宙本体论的追问。已经包含了经过基督教洗礼后所蕴涵的“人的解放旨趣”。但哈贝马斯遵循黑格尔的观点,把政治经济学看做一种实证主义科学。批判马克思用政治经济学批判代替了形式逻辑批判,最终滑向一种历史客观主义。哈贝马斯建基于主体间性的沟通行为理论,把人从物化世界中解放出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论来实现社会分化的整合,从而重建现代伦理学。由此,哈贝马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的终极问题,即对个人自主活动的追求,但是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途径,即从马克思关于人与外在自然的关系即劳动的视角转向以人与内在自然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视角,也即从物质生产转向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尽管哈贝马斯遵循马克思自然概念的世俗化特征,对交往乌托邦的捍卫多年来一直诉诸交往沟通理性,而在最终对科学技术对于人的存在的自然因素的挑战,不得不诉求于传统宗教文化的资源。

作者简介

暂缺《多维视阈: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伦理价值》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  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历史和现状
  三  本书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研究
第一章  前马克思时代的自然观念:黑格尔视阈中的自然、人与社会
  一  黑格尔自然哲学中的自然概念
  二  作为“恶”的人的自然状态
  三  市民社会中人的自由原则的确立
  四  思辨神学中自然、人与市民社会的扬弃与统一
第二章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自然基础:多维自然概念的呈现
  一  自在自然的复位
  二  人自身的自然
  三  人所认识和改造了的自然——人化自然
第三章  马克思自然概念的世俗化进程及其伦理诉求
  一  从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到世俗批判的逐步转变
  二  马克思自然概念世俗化的逻辑进程
  三  马克思自然概念的价值诉求
第四章  哈贝马斯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当代阐释与现代伦理的重建
  一  后世俗社会的彰显:作为精神结构的社会
  二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三  人的自然基础的危机与人拒绝成为上帝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