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是由周王朝时期南方的“百濮”民族和生活于东南及沿海地区的“百越”融合,逐步发展为“僚人”,至宋代始有“仡佬”的正式称谓。总体说,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被有关专家称为贵州高原上的拓荒者,并认为是夜郎国的王族和主体居民。所以民间流传一句谚语,叫“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及正安、石阡、遵义、平坝、普定、大方、镇宁、黔西等县,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云南文山州的麻栗坡,四川省的盐边,湖南的新晃等70多个县份。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仡佬总人口有57万多人。而黔北由于自然的屏障,成为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一块热土。其中,道真有仡佬族近16万人,务川有l8万人左右,石阡有6万人左右,正安有l万人左右。地处偏僻,有利有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让这雄伟的高原在经济发展上处于劣势。值得庆幸的是,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与经济完全同步的。在仡佬族文化的滋润下,仡佬人书写着自己的心声,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他们努力从事文学创作,笔耕不辍,积极参与民族文学创作活动,自觉用自己的创作服务于家乡的建设。同时,他们在积极创作的同时,还致力于培养和扶持民族文学新人,在他们的带动和扶持下,黔北正涌现出一大批民族文学新秀,出现了黔北民族文学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