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付出的生命代价
——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肖洛霍夫
1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
2 小船也曾有过舵
3 “分寸感”是写作的最高技巧
4 钢铁是这样消融的
5 扑朔迷离的“斯大林文学奖”评选
6 诺贝尔奖的“花落谁家”
7 苏维埃酗酒现象的背后
8 功成名就老人晚境的回放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
1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2 作家是背负“债务”的人生行走
3 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4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5 迟到三十年的诺贝尔授奖仪式
“永远批判者”角色的硬骨与软肋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
1 索尔仁尼琴说:我写作的唯一目的在于
永远不忘怀这一切
2 赫鲁晓夫成为索尔仁尼琴的“知音”
3 小乌儿飞出去了很难再困住
4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5 跪久了,要挺起腰杆,活动活动膝盖骨
6 在无比强大的专政机器面前
7 《古拉格群岛》是彻底决裂的宣言
8 保持一个“批判者”的角色
9 肖斯塔科维奇嘲讽地把索尔仁尼琴称为
“一个发光体”
“局外人”是自觉“边缘化”的隐喻
——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
1 背离时代主流话语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 加缪塑造卡里古拉形象的心理潜台词
3 拒绝在生活和人之间放一本《资本论》
4 都是太阳惹的祸
5 沉默构成了对“荒诞世界”的“反抗”
6 思想的另一种深刻是忏悔
命运选择的两难困境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特
1 拒领诺贝尔文学奖唯一人
2 “共产党同路人”的四年经历
3 存在主义的“境遇剧”
4 对现实的“厌恶”使萨特陷入了存在主义的“虚无”
5 飘散出奶酪味的“炒鸡蛋”
6 萨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名誉的代价
7 世界上被人引用最多、理解最少的作家
自杀是塑造英雄形象的绝笔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
1 “硬汉”的自杀令人瞠目结舌
2 与生俱来的“英雄情结”
3 战场是英雄展示的舞台
4 斗牛成为命运拼搏的象征
5 对战争的反思:从《永别了,武器》到
《丧钟为谁而鸣》
6 “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7 写作是拳击台上的一场较量
8 自杀是塑造英雄形象的绝笔
追求唯美主义者成功后的绝望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
1 弦断有谁听
2 嵌入幼小心灵里的死亡记忆
3 初恋对人生的刻骨铭心
4 不断迷惘是不懈追求的折光反照
5 梦境是现实的海市蜃楼
6 人生旅程中的“迷失自我”
7 宗教禅境对生命意识的浸染
8 死亡获得的“另一只眼睛”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