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繁簡之分,由來末久,不過數十年光景。漢字繁體一說,歷史從來未有,它只是筒化出現而後起之相對概念.漢字簡化之前,其名稱依次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惜書(又稱真書、正書》 ,漢字簡化是對楷書,即對真書、正書之簡化,從此,原本之真書、正書便有了體之虚名。 繁者,繁瑣也,简者,簡約也,簡化字改革者和堅持者持一基本觀點,認為由繁入簡是漢的發展規律,其實大謬矣.漢字因依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一脤演變,若循繁筒而來那麼早期漢字依象形、指事而創立,而後期漢字則有六書之名,曰.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內涵之豐繁甚於早期.,後期依形聲之法又大量造字,漢字之繁富非之前所能比,不循繁簡之變;或謂正體書寫較之前簡約,也不儘然,前人必以為正體之横、豎、撇、捺、鉤等筆,折屈而難於書寫,不若正之體漢字線條舒展圓暢,今之書家大有以寫古體漢字為適意者,可見,不同字體書寫並無難易差別,唯習慣而已;或謂簡化字書寫方便,豈不見行書、草書更為方便又何必簡化字?因此繁簡演變之理不足信,漢字演變只是由線條向筆劃轉變,並將字形統歸抖方塊,線條與筆劃豈可以繁簡一概論之,形態變化也不能喻之以繁簡.這一變,使得漢字排版印刷成可能,為漢字千年後成為資訊時代世界最優秀文字埋下伏筆。 漢字演變工正書已臻完美,功能齊備,形格内蘊為世界獨有,往往一字能通徹神明宇宙,工作美,堪比造化之功,實為萬世而立.對如此巧麗之物,簡化字改革者竟妄加刀斧,刪枝伐葉盡去六書之法,乃至歧相叢生,文意混亂,若人鑿其耳目,閉其九竅,聰明既失,雖曰生者,早聞其嚶嚶哀泣之聲.漢字六十年渐變,有章可循,繁簡突異,無法可依,正體己然成為國之精魂文化之基石,豈能以一時之人力而骤變之,其害遠矣。藉讀經教育重新認識、運用正體漢字,以固根本,下辱文化,乃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