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1章 实验拓扑和终端服务器配置\t1
1.1 访问Cisco路由器的方法概述\t1
1.1.1 通过Console口访问路由器\t1
1.1.2 通过Telnet访问路由器\t2
1.1.3 终端访问服务器\t2
1.1.4 本书实验拓扑\t3
1.2 实验1:通过Console口访问路由器\t4
1.3 实验2:通过Telnet访问路由器\t7
1.4 实验3:配置终端访问服务器\t9
第2章 路由器基本配置\t14
2.1 路由器和IOS概述\t14
2.1.1 路由器的硬件组成\t14
2.1.2 IOS简介\t15
2.1.3 路由器的启动过程\t15
2.1.4 CLI简介\t16
2.1.5 CDP协议介绍\t18
2.2 实验1:CLI的使用方法与IOS基本命令\t18
2.3 实验2:配置文件管理和IOS管理\t27
2.4 实验3:密码恢复和IOS的恢复\t31
2.5 实验4:CDP配置\t34
第3章 静态路由\t38
3.1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协议概述\t38
3.1.1 静态路由简介\t38
3.1.2 动态路由协议简介\t38
3.1.3 路由表简介\t39
3.1.4 管理距离和度量值\t39
3.2 实验1:静态路由与默认静态路由配置\t41
3.3 实验2:浮动静态路由配置\t45
3.4 实验3:ip classless配置\t47
第4章 RIP\t49
4.1 RIP概述\t49
4.1.1 动态路由协议分类\t49
4.1.2 VLSM\t50
4.1.3 RIP特征\t51
4.2 实验1:RIPv1配置\t52
4.3 RIPv2\t58
4.3.1 实验2:RIPv2配置\t58
4.3.2 实验3:向RIP网络中注入默认路由\t64
第5章 EIGRP\t68
5.1 EIGRP概述\t68
5.1.1 EIGRP特征\t68
5.1.2 EIGRP术语\t68
5.2 实验1:EIGRP基本配置\t69
5.3 EIGRP高级配置\t80
5.3.1 实验2:EIGRP负载均衡配置\t80
5.3.2 实验3:EIGRP路由手工汇总和EIGRP验证配置\t84
5.3.3 实验4:EIGRP网络中注入默认路由配置\t89
第6章 OSPF\t93
6.1 OSPF概述\t93
6.1.1 OSPF特征\t93
6.1.2 OSPF术语\t93
6.1.3 OSPF路由器类型\t94
6.1.4 OSPF LSA类型\t95
6.1.5 OSPF区域类型\t95
6.2 单区域OSPF\t96
6.2.1 实验1:OSPF基本配置\t96
6.2.2 实验2:OSPF简单口令验证配置\t105
6.2.3 实验3:OSPF MD5验证配置\t108
6.3 多区域OSPF\t110
6.3.1 实验4:多区域OSPF配置\t110
6.3.2 实验5:OSPF路由手工汇总配置\t116
6.3.3 实验6:OSPF末节区域和完全末节区域配置\t118
6.3.4 实验7:OSPF NSSA区域配置\t120
6.3.5 实验8:虚链路配置\t125
第7章 BGP\t129
7.1 BGP概述\t129
7.1.1 BGP特征\t129
7.1.2 BGP术语\t129
7.1.3 BGP属性\t130
7.1.4 BGP路由决策\t131
7.1.5 BGP邻居状态\t131
7.2 BGP基本配置\t132
7.2.1 实验1:IBGP和EBGP基本配置\t132
7.2.2 实验2:BGP验证、路由抑制和EBGP多跳\t142
7.3 BGP高级配置\t145
7.3.1 实验3:BGP地址聚合\t145
7.3.2 实验4:路由反射器配置\t152
7.4 用BGP属性控制路由决策\t155
7.4.1 实验5:用BGP ORIGIN属性控制选路\t155
7.4.2 实验6:用BGP AS-PATH属性控制选路\t158
7.4.3 实验7:用BGP LOCAL_PREF属性控制选路\t160
7.4.4 实验8:用BGP Weight属性控制选路\t162
7.4.5 实验9:用MED属性控制选路\t163
第8章 路由重分布与路径控制\t167
8.1 路由重分布概述\t167
8.2 路径控制概述\t168
8.2.1 路由映射表(Route Map)\t168
8.2.2 分布列表和前缀列表\t169
8.2.3 Cisco IOS IP SLA\t169
8.2.4 策略路由\t170
8.3 实验1:路由重分布配置\t170
8.4 路由更新控制\t176
8.4.1 实验2:被动接口和分布列表控制路由更新\t176
8.4.2 实验3:前缀列表和路由映射表控制路由更新\t179
8.4.3 实验4:Cisco IP SLA控制路径选择\t183
8.5 策略路由\t188
8.5.1 实验5:基于源IP地址的策略路由配置\t188
8.5.2 实验6:基于数据包长度的策略路由配置\t190
8.5.3 实验7:基于应用的策略路由配置\t193
第9章 IPv6\t195
9.1 IPv6概述\t195
9.1.1 IPv6的特征\t195
9.1.2 IPv6地址与基本包头格式\t196
9.1.3 IPv6扩展包头\t197
9.1.4 IPv6地址类型\t197
9.1.5 IPv6 邻居发现协议(NDP)\t199
9.2 实验1:IPv6地址配置\t200
9.3 IPv6路由\t206
9.3.1 实验2:IPv6静态路由配置\t206
9.3.2 实验3:RIPng配置\t208
9.3.3 实验4:OSPFv3配置\t213
9.3.4 实验5:IPv6 EIGRP配置\t220
9.3.5 实验6:MBGP配置\t225
第10章 组播\t231
10.1 组播简介\t231
10.1.1 IGMP\t231
10.1.2 PIM Dense模式\t231
10.1.3 PIM Sparse模式\t232
10.1.4 Auto-RP\t232
10.2 实验1:IGMP V2\t232
10.3 实验2:PIM Dense模式\t235
10.4 实验3:PIM Sparse模式\t242
10.5 实验4:Auto-RP\t250
第11章 交换机基本配置\t254
11.1 交换机概述\t254
11.1.1 交换机工作原理\t254
11.1.2 交换机上的安全\t255
11.2 实验1:交换机基本配置\t256
11.3 实验2:交换机端口安全\t261
11.4 实验3:DHCP欺骗\t266
11.5 实验4:交换机的密码恢复\t269
11.6 实验5:交换机的IOS恢复\t270
第12章 VLAN、Trunk、VTP与链路聚集\t272
12.1 VLAN、Trunk、VTP与链路聚集概述\t272
12.1.1 VLAN简介\t272
12.1.2 Trunk简介\t273
12.1.3 DTP(Dynamic Trunk Protocol)简介\t273
12.1.4 EtherChannel简介\t274
12.1.5 VTP\t275
12.2 实验1:划分VLAN\t277
12.3 实验2:Trunk配置\t282
12.4 实验3:DTP的配置\t287
12.5 实验4:EtherChannel配置\t289
12.6 实验5:VTP配置\t296
第13章 STP\t307
13.1 STP协议概述\t307
13.1.1 STP(IEEE 802.1d)简介\t307
13.1.2 STP的加强\t308
13.1.3 PVST+简介\t308
13.1.4 RSTP(IEEE 802.1w)简介\t309
13.1.5 MSTP(IEEE 802.1s)简介\t310
13.1.6 不同STP协议的兼容性\t312
13.2 实验1:STP和PVST配置\t312
13.3 实验2:portfast、uplinkfast、backbonefast\t323
13.4 实验3:RSTP\t327
13.5 实验4:MSTP\t329
第14章 VLAN间路由\t335
14.1 VLAN间路由概述\t335
14.1.1 使用路由器实现VLAN间的通信\t335
14.1.2 单臂路由\t335
14.1.3 三层交换\t336
14.2 实验1: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t337
14.3 实验2:三层交换实现VLAN间路由\t338
14.4 实验3:三层交换上配置路由协议\t342
第15章 网关冗余\t348
15.1 网关冗余简介\t348
15.1.1 HSRP\t348
15.1.2 VRRP\t349
15.2 实验1:HSRP\t350
15.3 实验2:VRRP\t355
第16章 DHCP\t360
16.1 DHCP概述\t360
16.2 实验1:DHCP基本配置\t361
16.3 实验2:DHCP中继配置\t364
第17章 QoS\t368
17.1 QoS简介\t368
17.1.1 为什么需要QoS\t368
17.1.2 QoS的3种模型\t368
17.1.3 分类与标记\t369
17.1.4 NBAR\t369
17.1.5 PQ\t369
17.1.6 CQ\t369
17.1.7 WFQ\t369
17.1.8 CBWFQ\t370
17.1.9 LLQ\t370
17.1.10 WRED与FB-WRED\t370
17.1.11 CBWRED\t371
17.2 实验1:分类与标记\t371
17.3 实验2:NBAR\t376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