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支派最多、创造性最强的佛教宗派。禅宗肇始于印度、植根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经过中土历代祖师的不懈努力,至六祖惠能时达到顶峰。六祖之后,法衣止而不传,诸大弟子分化一方,菏泽神会、南阳慧忠等自南而北,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传法于江西湖南,逐渐形成了南有洪州、北有菏泽的局面。元和长庆间,天下禅宗形成了南有洪州、牛头,北有菏泽、北宗四家并盛的局势,而唯有洪州宗呈蓬勃上升之势,其他三家则走向衰退。由于五宗在后世只有临济和曹洞两宗流传,因此曹洞宗的归属就尤其重要了。有趣的是,宋代临济宗人主要争取天皇一系,对于曹洞宗的归属反而不重视,或许与当时云门、法眼两宗势力很大、曹洞宗势力不振有关。宋代之后,特别是由于《景德传灯录》的流布,曹洞宗作为青原一系的一支似乎成了定论,不再讨论了。曹洞宗的正式名称,应该从清凉文益《宗门十规论》开始。洞山一派,最初名为洞上宗,因为洞山门下人才很多,难分高下,洞上宗是当时共许的名称,而且一直沿用到后世。曹山本寂对曹洞宗的理论构建贡献很大,其门人在唐末五代时影响也最大,但其法系传承不久,宋中期以后都是云居道膺的法系,因此曹洞宗的名称虽然也得到认同,但更愿意将“曹”理解为“曹溪”(这一理解倒符合曹山立名的本意)。文益之所以如此立名,一则是曹山确实光大了洞山宗,二则是当时曹山系在洞山一派影响最大,三则是他本人长期住持曹山崇寿院,与曹山有关联。无论如何,曹洞宗的名称得到了后世的公认,成为洞山系的正式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