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效果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效果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效果研究

定 价:¥52.00

作 者: 段美枝 著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公共管理 政治 政治 军事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4128512 出版时间: 2013-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效果研究》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效果,目的是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取得的功效和存在的不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基础性的政策建议。全书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及主要制度的内容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城镇低保制度1999~2010年在救助规模、救助标准、资金投入和服务递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利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评估指标和评估模型,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应保尽保”、“保障基本生活”、“脱离贫困”三大制度目标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估。基于实证分析的基础,得出本书的研究性结论: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城镇居民的绝对贫困,极大地保障了城镇居民的生存权利;但在降低城镇相对贫困方面作用有限,贫困群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显著;具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贫困持续时间长,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现行的低保制度仅仅是一种消极救助。

作者简介

  段美枝,1968年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现为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硕导。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救助理论与政策、社会保险理论与制度。近年来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结构安排
1.5 理论假设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研究的创新
1.6.2 本研究的不足
第2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效果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效果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效果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效果的研究
2.2.1 国内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效果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
3.1 西方主要经济流派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论述
3.1.1 古典自由主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理论
3.1.2 激进自由主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理论
3.1.3 新自由主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理论
3.1.4 积极福利主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理论
3.1.5 发展型福利主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理论
3.2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及其标准确定理论
3.2.1 贫困识别理论
3.2.2 贫困度量理论
3.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评估理论
3.3.1 政策评估基本类型
3.3.2 政策评估理论模式
3.3.3 评估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剖析
4.1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背景
4.1.1 城镇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
4.1.2 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4.1.3 通货膨胀加剧了低收人群体生活的贫困程度
4.1.4 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作用有限
4.2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
4.3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4.3.1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定的救助对象
4.3.2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内容
4.3.3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筹集
4.3.4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服务递送
4.4 制度文本评价
4.4.1 关于受益资格
4.4.2 关于救助标准
4.4.3 关于受助者的就业激励效应
4.4.4 关于救助资金供给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实践
5.1 救助规模
5.1.1 全国救助人数及救助对象的结构
5.1.2 全国31省(市、自治区)救助人数
5.1.3 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低保救助人数及救助率
5.2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定
5.2.1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定方法
5.2.2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5.3 救助资金
5.3.1 救助资金规模
5.3.2 全国31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低保救助资金支出总额
5.3.3 各级财政资金分担比例
5.4 服务递送
5.5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创新
5.5.1 上海市建立了“就业收入豁免”政策和“救助渐退”政策
5.5.2 建立了低保标准与物价联动机制
5.5.3 救助对象的范围延伸到低保边缘户
5.5.4 一元保障标准向多元保障标准发展
5.5.5 多种制度创新,提高低保制度的瞄准率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效果评估
6.1 评估方法的选择及评估指标的构建
6.1.1 政策评估模式的选择
6.1.2 评估方法的选择
6.1.3 评估指标的构建
6.2 “应保尽保”目标实现程度评估
6.2.1 贫困线的测算
6.2.2 评估指标的解释
6.2.3 基本模型
6.2.4 资料来源
6.2.5 测度结果与分析
6.3 贫困群体基本生活满足度评估
6.3.1 基本需要的内涵
6.3.2 城镇低保群体基本生活满足程度的定量评估
6.3.3 城镇低保群体基本生活满足程度的定性评估
6.4 贫困流动性评估
6.4.1 贫困流动性研究视角与方法
6.4.2 贫困的持续性
6.4.3 导致贫困的事因
6.4.4 脱离贫困的事因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城镇居民的绝对贫困,极大地保障了城镇居民的生存权利
7.1.2 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降低相对贫困方面作用有限,贫困群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显著
7.1.3 具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贫困持续时间长,在很大程度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仅仅是一种消极救助
7.2 政策建议
7.2.1 适当提高保障标准、扩大覆盖面,由“生存保障”向“基本生活保障”发展
7.2.2 政府应科学合理制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
7.2.3 设立收入豁免线,激励具有劳动能力的受助者通过就业脱贫
7.2.4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协同发展
7.2.5 强化政府责任,明确各级政府救助资金投入的比例
7.3 未来研究展望
7.4 本章小结
附录a: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政策文件
附录b: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7月11~20日)
附录c:1999~2010年城市居民食品价格指数
附录d:1999~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按收入分组数据
附录e: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分组数据
附录f:1999~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贫困测度pocal输出结果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