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澄濂先生191年11月出生,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在丁甘仁、谢利恒、曹颖甫等名师指导下,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及《神农本草经》等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其他如妇、儿、外、喉等科,以《医宗金鉴》为教材,自行修读。此外,还广泛阅读了《东垣十书》《河间六书》《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徐灵胎医书十六种》等医著,对中医知识有全面的积累。1929年毕业后,回温州办诊所,1956年6月,浙江筹建中医研究所,被邀到杭州,负责组建工作。潘澄濂先生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认为疾病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辨病就是根据患者的病史、病症,结合多方面的实验检查确诊疾病。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虽有疟疾、痢疾、麻疹等病名,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外感病如伤寒、温病、湿温;杂病如痰饮、咳嗽、水气、积聚等,大都是以证为基础,与现代医学的辨病有所不同。中医对疾病的观察,很重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致病因素和抗病力的关系、外界环境和发病的关系,辨证上以这几种关系为前提,来辨别八纲的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在同一证的普遍性中求其特殊性,故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治方法。由于疾病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过程,所以有许多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有先后或同时发生两种以上的证,而同一证可在某一种病的过程中出现,也可在另一种病的过程中存在,这就需要辨病与辨证结合,全力找出主要矛盾给予治疗。同时,目前已发现有些病的自觉症状不明显,而实验检查有异常,相反,也有自觉症状明显,实验检查无特殊者,这就要对前者从病着眼,对后者从证着手。潘澄濂先生常说,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就是要双重诊断,对中医临床研究,制订诊断指标及疗效标准,用以观察中医药对某种疾病的疗效确有帮助,应推广执行。有感于目前一般中西医生知识的局限,辨病与辨证难以普遍应用,他主张对某些较危重或复杂的疾病,中西医尤其是西学中医师应讲求合作精神,共同分析研究病情,判断其疗效:西优于中的以西为主,中胜于西的以中为主,中西结合,辨病用药与辨证施治结合,取长补短,紧密协作,反复实践,摸索规律,提高疗效。潘澄濂先生致力于熔经方时方为一炉。张仲景创六经辨证,立113方,被称为“经方”;后世温热学派根据温热病的特点,又创立了许多方剂,人称“时方”。由于伤寒与温病性质两异,用药有偏寒偏热之殊,被不同的医者所乐用,故有经方派、时方派之分。潘澄濂先生指出,张仲景六经辨证是对各种疾病从四诊所得的临床表现加以分析归纳,特别是选择比较突出的证候,抓住六个不同类型的基本证候,结合其他一般症状体征,借以辨别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属性,作为治疗依据的一种逻辑法。由于各种疾病对机体的影响,有因人、因时、因地等不同,故其所出现的症状体征,某些是共同的,某些则有特殊性。六经辨证就是从特殊的证候体征上来辨别其不同的属性。后世温病学派,所创的卫气营血辨证,是将各种急性传染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候,以综合和辨证的方法,划分为卫气营血四种不同类型的症候群,作为治疗标志,是在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同一体系的辨证治疗法则。对于药物应用,潘澄濂先生亦颇有研究。他晚年撰写的“桂枝在《伤寒杂病论》诸方配伍中作用探讨”及其他论文,对张仲景诸方应用桂枝的方剂做系统分析,还用大量验案来说明所论主药在配方中的作用,并对诸方的配伍作用做了非常独特的探讨,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