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国版画年,也是新兴木刻诞生80周年,全国各地举办了很多庆祝活动。80年前,现代意义上的版画在中国出现。作为引领者,鲁迅倡导艺术家“捏刀向木,直刻下去”,以求创作出纯正的艺术。而“纯正”二字其实很难深表,也会因时而变。在鲁迅言中,“纯正”的意思是要脱离复制版画的藩篱,做自由创作的木刻,这是肇始之功;如今的版画界也有“纯正”的问题,只是目标变成了更为模糊难解的“当代性”,如何介入当代,与装置、观念、新媒体等并驾齐名,是萦绕在版画人心头的一个症结。纪念,总是为了展望。版画能否介入当代,似乎不是问题。但当代的开放语境还未成熟,版画要繁荣,仍需开启更为多元的局面,说到底,版画的自身特征不应该成为限制自己的框框。周爱民有一个很好的总结:“以画种技术、媒材来定位或限制画家身份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对当代艺术问题的考察,版画只是艺术家用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媒介与技术。”换个角度,版画自身的复数性、大众性、传播性都可以落到观念层面,大做文章。尤其是在如今的“后印刷时代”(孔国桥语),版画理应从自身出发,重塑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这个时候,就“不应该把旧概念的‘版画艺术’太当回事”(徐冰语)。推动中国版画的发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三届以来,展现了极为多元的版画创作局面,也丰富了当代艺术的格局,让我们觉得没必要去过多担心版画的困境。在《清华美术(卷14):当代版画的语境与转换》的个案栏目中,各位精锐艺术家的版画创作实践,也让我们觉得版画在当代的生存有着无限的探索空间。实践,永远走在理论的前面。在西方,当代艺术所指的范围要大得多,甚至完全没了边界。其中,古典的、现代的、表现的、观念的艺术都有展示自己的空间。从这一层面看,赵延年、广军、谭权书、徐匡、吴长江等版画大家的作品仍是当代的,仍代表了当代版画的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