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救赎思想:兼论与中国文化思维的比较》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概括了心理学、文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文化学领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项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视角。本文以陀氏的救赎思想为主线,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文本,以文化语言为单位,以历时性视域(大时段)为核心和特色,以对比研究为辅助,尝试解读陀氏的救赎思想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第二章《弥赛亚意识》首先对弥赛亚意识的宗教起源进行梳理,再从历时态视域和共时态视域两个角度切人,展示陀氏救赎理念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动机。第三章《现实世界与超验世界》通过对比方鸿渐和伊凡·卡拉马佐夫,揭示中俄知识者的生存样态和拯救之途,展示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语境中的两种道德诉求:渗透着实用理性精神的道德与着眼于外在性和超越性的道德。尽管伊凡一陀氏分裂于两重世界之中,但上帝的超验世界才是他永恒的追求。第四章《圣像与斧头》是陀氏表达思想的、具有符号特征的文化语言,是到达上帝超验世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段。俄国的圣像精神孕育在圣徒传统之中并通过阿辽沙等人的形象表达出来,它是一种精神力量,强调爱、苦难和牺牲。斧头则是一种物质力量,它的含义是“以暴力抗恶”,那是以伊凡为代表的俄国无神论者达到超验世界的手段。在陀氏那里,圣像中孕育着斧头,斧头也可能走向圣像。在陀氏高举的大旗上,正面绘制着圣像,反面则是斧头。第五章《精神王国和恺撒王国》以“宗教大法官”为核心内容,就目的和手段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讨论。精神王国代表着基督的自由和爱,恺撒王国则代表着魔鬼(大法官)的奴役和仇恨。基督信任人,因为只看到人的神性,而大法官恨人,因为只看到人性的弱点。尽管陀氏一大法官言之凿凿,难以辩驳,但陀氏永远高举基督的大旗,并深信精神王国的引路人非俄罗斯莫属。第六章《陀氏思维与中国文化思维》是对第三、四、五章的总结和提炼,以儒道的救世之途和救人之术为背景,衬托出陀氏思维的“二元对撞”(绝对两分,双重性)特点,它与儒道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陀氏既支持阿辽沙也同情伊凡,赞同佐西玛也不反驳大法官,站在上帝一边也站在魔鬼一旁。他的伟大在于此,他的遗憾也在于此。作为俄国的精神领袖和俄国思想的代言人,陀氏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俄国文化思维,所以中俄两种文化语言和思维方式的轮廓便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