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外语日语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

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

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

定 价:¥42.00

作 者: 董炳月 著,季羡林 编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丛编项: 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标 签: 日语 日语读物 语言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0409950 出版时间: 2012-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404 字数:  

内容简介

  汉字文化在19世纪下半叶受到西方的冲 击开始重建。为了翻译西方著作,为了表达新 事物、新思想和新观念,大量新的汉字词汇被创 造出来。这类词汇流行于明治时代的日本,形 成了“新词洪水”。“新同洪水”从日本涌人清 末民初的中国,因此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日语汉 字词汇,即日语借词。中国现代话语活动在很 大程度上是借助日语借词进行的。《东方文化集成系列·“同文”的现代转换:日语借词中的思想与文学》主要以 “国语”、“国民”、“个人”、“革命”这四个词汇 以及关联词汇为—对象,探讨与日语借词进入汉 语的过程相关联的思想与文学问题。这四个词 汇均具有主体性、功能性和生产性,构成了中国 现代历史、思想、文化的基本内容,统括了近现 代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问题,多见于黄遵宪、 梁启超、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以及20世纪20 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著述,更多涉及旅日、 留日中国人的话语行为及其语言文本。日语汉 字词汇向现代汉语词汇的转换,是发生在汉字 文化圈内部的“‘同文’的现代转换”。通过这 种转换,中日两国在重建同文关系的基础上,共 建并且共有了以汉字词汇为媒介的知识空间。

作者简介

  董炳月,江苏睢宁人,生于1960年,笔名弥生。198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4年留学口本,1998年9月以论文《从新村到“大东亚战争”——周作人与武者小路实笃比较研究》(日文)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东京《留学生新闻》总编辑。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三联书店2006)。译著有《鲁迅阅读史》、《“建国大学”的幻影》、《国家与祭祀》等。

图书目录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绪论 日语借词的位置与构成
一 “日语借词”的概念
二 “日本”之于日语借词
三 日语借词与近现代中国的话语状况
四 日语借词研究状况与本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 国语运动与“国语”
一 汉字否定论
二 日语假名的国语性
三 “国语”观念的确立
四 “文学的国语”与“国语的文学”
五 “非国语”的汉字,“国语”的汉字
六 结语:“国语”的共有
第二章 “国民”的思想与文学表象
一 黄遵宪:从“维新”到“国民”
二 粱启超的“国民”建构
三 “尚武”与“军国民”
四 “国民文学”的发生与形态
五 结语:“国民”的生产性与差异性
第三章 “个人”与个人主义
一 “个人”的出现
二 《东方杂志》所论“个人/个人主义”
三 新村与周作人的个人主义思想
四 个人/国家/人类
第四章 “革命”的歧义
一 何谓“革命”
二 维新派与革命派论争中的“革命”
三 “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
四 “革命”与“维新”
第五章 日化文体
一“日化文体”的含义
二 作为“新闻体”的日化文体
三 日语借词与日化文体
四 “的”的修辞学
五 日化文体的“隐身”
结语“同文”的现代转换
一 固有“同文”观念的暴力性
二 汉字与日语主体性的确立
三 现代汉字知识空间的共有
附录
附录一:今日新党之利用新名词
附录二:新名词
附录三:日本文名辞考证
附录四:翻译主体的身份和语言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执著于汉字词汇(代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