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将人类组织分为三类——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三大部门共闻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非营利组织是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自20世纪末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在中国,非营利组织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对于这种创新组织形式的管理问题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如此,国内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进展仍然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产生、生存、发展乃至消亡都植根于中国特有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环境之中,大量官办组织作为非营利部门主体长期存在,而政府与非营利部门的关系也不完全符合经典理论的定义,二者是如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关于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探讨便不能脱离现实的体制条件。另一方面,虽然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都快速步入全面发展和大幅提升的时代,逐步成为经济社会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但它们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发挥依然存在制度、价值观念和资源上的瓶颈,而组织自身使命、人才与能力的不足,也令其发展之路充满坎坷,屡屡曝光的公益低效和公益腐败问题正在侵蚀非营利组织脆弱的公信资源.正是从上述现实条件出发,本书力图理论联系实际,为读者呈现一个相对简明而完整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论框架,以及一条非营利组织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治理的现实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