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世界经济转型中的亚洲创新系统

转型中的亚洲创新系统

转型中的亚洲创新系统

定 价:¥88.00

作 者: 王海燕,梁洪力 译 (瑞典)B-A·伦德瓦尔(泰国),P·茵塔拉库纳德,(丹麦)J·万格 编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经济 世界经济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371553 出版时间: 2013-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由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代表人物伦德瓦尔等主编,是以处于“转型期”的八个亚洲经济体为研究对象形成的创新系统案例集。全书共十二章,根据研究内容和主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至第四章,从整体上对亚洲的八个经济体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这八个经济体如何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摆脱要素成本竞争,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模式;第二部分是第五章至第八章,分别对泰国、香港、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四个经济体的创新系统进行了案例研究,重点分析了这些经济体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第三部分是第九章至第十二章,选取日本、印度、新加坡和中国为研究对象,在前三个案例中,主要讨论了日本、印度和新加坡如何向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模式转型,对于中国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创新系统转型过程中进行政策学习的必要性。作为案例集,本书的可读性较强,可供政策制定者、各级科技管理干部、科技政策研究者以及相关领域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瑞典〕B.-?.伦德瓦尔、〔泰国〕P.茵塔拉库纳德、〔丹麦〕J.万格

图书目录

译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转型中的亚洲创新系统:概述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创新系统
第二节 制度与发展
第四节 对创新系统“转型”的理解
第五节 学习型经济的全球化及外部变化的压力
第六节 新兴经济体的含义
第七节 本书结构及各章内容
第八节 以知识为基础展开竞争的亚洲国家(地区)
第九节 转型期的亚洲国家(地区)创新系统
第十节 亚洲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和政策学习的需求
第十一节 不同创新系统转型面临的挑战
第十二节 值得学习的经验教训
第十三节 发展研究的终结
第二章 亚洲经济体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中迎头赶上的机会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知识与创新在打造竞争优势中发挥的作用
第三节 尽管创新系统薄弱,但仍要迎头赶上
第四节 作为经济治理任务之一的技术追赶
第三章 跨国社群、离岸外包和建立海外子公司:印度IT服务业的案例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超越交易成本经济学
第三节 从制度视角看外包和离岸
第四节 印度的跨国社群与印度IT服务和软件业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总结
第四章 国际、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融合: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案例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为连接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国际创新系统的选择
第三节 促进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发展的不同维度的创新系统
第四节 印度与印度尼西亚超级国家创新系统特性比较:成功与失败的因素
第五节 总结
第五章 泰国:处在转型中的创新系统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方法论和研究范围
第三节 泰国创新系统的演化
第四节 总结
第六章 香港:挑战区域整合和发展高技术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概念和方法
第二节 香港发展的历史背景简述
第四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整合
第五节 香港知识产业的发展政策
第六节 总结
第七章 印度尼西亚:处在十字路口的创新系统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处于十字路口的印度尼西亚创新系统
第三节 政治经济
第四节 印度尼西亚创新系统
第五节 展望未来
第八章 韩国:产业创新的绩效与源泉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韩国创新系统的研发及企业绩效
第三节 韩国创新系统中的产业创新之源
第四节 韩国创新系统的缺陷与政策问题
第五节 总结与经验教训
第九章 日本: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及创新系统变革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日本国家创新系统
第三节 同韩国和中国台湾比较
第四节 日本的商业系统和变革
第五节 基于科学的产业的显著特征
第六节 改革
第七节 总结
第十章 印度创新系统和IT能力:对东盟新成员国是否有借鉴意义?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国家创新系统和印度IT发展
第二节 东盟新成员国的新技术
第四节 总结及对东盟新成员国的经验借鉴
第十一章 新加坡: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系统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新加坡的创新和高技术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转变之路
第三节 借助科技园构建研发能力
第四节 发挥中小企业优势:反向技术流动与跨国公司
第五节 培育集群发展:裕廊岛化工产业集群
第六节 总结
第十二章 中国:政策学习成为转型的关键环节
第一节 创新系统、经济发展和政策学习
第二节 创新与发展的演化和系统特征
第三节 政策分析需要范式转换
第四节 工业化及政策学习的多种途径
第五节 适应性的创新政策和政策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第六节 总结
附录 原书编著者简介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