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那个年代,那时2B还只是铅笔,那时仍有热闹的邻里,科技并不尖端,梦想也总是天真。故事里总说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生活一晃而过,的确我对已逝的时间除却怀念没有衡量的方法。有的记忆在内心深处,有的绽放在音乐与歌声中,有的被喜怒哀乐的文字记录在床头的日记。在我静静欣赏着来自一个时代文学的爱好者们笔下的爱情、生活与世界时,我感受到了这种无声的宣叙所带来的魅力。我相信,这些优美而有力量的篇章背后,必然凝聚着我们这一代人闪光的智慧与对生活独特的理解,而这些成就绝非一蹴而就。当一种又一种不同的思想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令人动容的回忆与充满激情的碰撞奏响的是属于我们90后的声音。 一年前,这个计划开始在我心中浮现时,仅仅只是想做成一本校园杂志,在我出国留学前对青春岁月稍作留念,却因为同学们在高三前夕的诸多压力下渐渐被淡忘。直到这个暑假,有位好友竟交出了一年前征稿时承诺的文章,于是我在触动之下又一次决定用文字来记录我们90后最值得回忆的一段岁月。而这一次,在父亲的帮助下,我开始向全国各地的90后高中或大学的文学爱好者征稿。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作者从起初的杭州二中扩散到杭州到浙江再到广州、深圳等全国诸多城市,文章的眼界与视野也不断地拓宽。随后,美国的高中生也一同参与了征文,至最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英文老师Nicholson为本书写下了英文序言,我由衷地对所有参与者表示感谢。当我将诸多佳作汇聚到一起时,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惊叹于平凡的生活中被埋没的智慧的光芒,如同大雪覆盖下沉睡的一片仙境。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与我一样,只是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青年,然而在那些文字中散发的力量的的确确可以让许多人对这一代人作出更高的评价。歌德说,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对于此,我从此有理由深信不疑。 在此用再多的文字表达我对诸位的感激也显得苍白,最终选择将所有本书的盈利全部用于慈善活动也算尽我们90后之力帮助这个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社会。这本书自然不是一家独唱,但也并非尽善尽美。而我坚信只要字里行间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青年的心声,文集本身就能成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天籁的合唱。 有不少人赞扬我的勇气,但我必须承认我曾不止一次地退缩,不止一次地消极对待,也不止一次地质疑过这一切的成败。然而每当我迷茫之际,总能想起虞跃同学引用《指环王》中的那段对白。亚拉贡:前方的路仍是未知。亚玟:它已在你脚下。 那就上路吧。(田家源)其实,我和很多人一样对编一本书有浓厚兴趣。所以当听说自己班里的同学想弄一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事情,值得去做一下,二话不说参加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和出版商打交道,也许是最后一次,也许不是(希望如此),这本书是抛砖引玉之作,很多人询问了将来还有没有这回事儿,其实我想,如果有好的题材,有真的对出版一本书感兴趣,也不是什么难事罢。事实上,出书就像想象中一样不容易,虽然要做的只是编排而已,却很难处理到完美,缺乏经验,时间一拖再拖,写着段话的时候离交稿已经很近了,真正有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另外非常感谢原本认识或原本不认识在过程中成为朋友的同学们,这本书是合作的结晶。部分作者——包括文章或是图片——没有留下名字或者名字在处理过程中不慎遗失,无法出现在本书中,在此致歉。 (韩今晶)每个人心里都有梦。能够出一本书,相信是许多人的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得到这么多作者的积极响应的原因,这也是支持我们三位编者,还有其他一同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朋友,放弃了暑假游玩的时间,一路坚持直到此书出版的原因吧。这本书不仅仅是90后的文集,你们所看到的图片,还有你们所看不到的为了出版此书大家付出的努力,都来自于90后自身。从发起、征集,到审核、联络,还有整理、编辑,这样的描述或许很无力,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通过这本书,体会文字和文字之外的东西,能够感受到90后的成长和努力。说了那么多,其实对于读者来说,只有深刻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才能打动你们吧。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但是我也相信90后,尽管年轻,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也拥有能够在今后担当起一个时代的风骨。不同于网络流行的犬儒主义,我们都有着自己最认真的思考。无论是对世界、对社会,或是对自身的反思,相信总有一些能引起你们的共鸣与认可。最后,如果你们能够在阅读后,哪怕是轻微地点点头,发出一声赞许,那就是对作者们的最大鼓励,那也是我们编辑组的莫大欣慰。(毛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