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海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顾问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现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资深会员和名誉会员(2001-2009年曾任IABsE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风工程学会首席顾问。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本科,195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专业研究生,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的教学与科研,是我国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风工程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在桥梁颤振与抖振分析、桥梁风致振动与控制及大跨桥梁抗风设计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获得国际桥协颁发的Anton Tedesko奖,2010年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风工程与结构动力学奖(R.H.Scanlan Medal),确立了中国桥梁及其抗风研究在国际桥梁工程和风工程界的地位。2012年获得国际桥协颁发的国际结构工程功绩(终身成就)奖(International Award of Metit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潘洪萱,教授,原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秘书长、上海市计委副主任、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所长、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195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在桥梁、民居、交通规划以及经济方面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近30部;曾荣获中国图书奖(1986,1994),全国优秀通俗历史读物奖(1991),香港出版大奖(1993)等。张圣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河南省交通厅副厅长兼总工程师。1958ff: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曾荣获交通部“劳动模范”(1979)、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4)、省优秀专家(1995)、国务院终身技术津贴(1996)、全国科技进步奖(197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等。范立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同济大学原结构工程学院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现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中国国家团组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是中国著名桥梁专家,桥梁抗震领域的开拓者和带头人。在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和桥梁抗震领域内获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开创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及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建立了桥梁抗震学科,对桥梁减震、延性及特异桥梁抗震设计作出卓有成效的研究,曾荣获茅以升桥梁大奖(个人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