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专家林乾系列:正能量曾国藩·一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典范》是在我于2000年出版的《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方略》基础上,进行全面修订完成的。“方略”一书出版后,受到各界知名人士的极大推崇,连续几年成为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销售排行榜的第一名,并在美国等多个国家销售。这对于多年研究曾国藩的我而言,是最大的肯定和鞭策,也激励我继续追寻曾国藩身上所特有的品格,挖掘他成大事的正能量。与他同时代并成为他成大事的左膀右臂的胡林翼、李鸿章等人所具有的“官二代”的光环不同,曾国藩出身普通的农家子弟,早年社会关系简单,基础极为单薄,这就使得他所积蓄的正能量的时间似乎要更长一些。但他秉持“一入官场,即待罪之身”,对每一项任职都兢兢业业,日慎一日,故历任各部侍郎,九年十迁,37岁成为清朝为数甚少的副部级领导。《年谱》记载他每日以八事自课,“职务繁委,值班奏事,入署办公,盖无虚日。退食之暇,手不释卷,于经世之务及在朝掌故,分汇记录,凡十有八门。”堪称是荀子所说的“仕者必为学”的典范。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孔子所倡导的“仕而优则学”,即便他后来手挽四省兵符,戎马倥偬;以协办大学士、大学士职任两江总督,仍然“舟次不废学”,对此,身边的幕僚方宗诚颇为不解,他回答说:世间之事,为我们所不知、不深知者太多了。不读书,理不能明,心不能养,何以能知人、何以能应事,古往今来,大人物而走向颠蹶的,都是不学之过啊!他所说的“学习”,不是本本主义,而是实践中学,他说:向古人学习,多看书籍,向今人学习,多找榜样;做事情,问当局者,知道委曲,问旁观者,知道效验。勤习不已,才能免于咎戾。这些都可以说是他不断累积正能量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