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编 出世
第一章 湘西神童
一、“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二、“总有一天,我会叫你一败涂地!”
三、“奇才、奇才,此子不愧神童也!”
四、与梁启超在长沙结下了终生师生情谊
五、老师一死一逃,蔡锷深受刺激
第二章 留学日本
一、到日本打地铺,“比在长沙时还要好”
二、“不做一个有名的军人,不算先生的门生。”
三、把“军国民主义”当作新的“国魂”
四、“将校摇篮”一骑兵,“士官三杰”好名声
第三章 回国任职
一、“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
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三、“一个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人。”
四、“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第二编 辛亥——云南纵横
第四章 重九起义
一、“第二故乡”云南
二、《曾胡治兵语录》是“治军治国”的兵书
三、“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成熟绝对支持。”
四、被推举为辛亥昆明起义军临时总司令
五、紧急关头,在火线上提拔朱德
六、“云南起义是重阳”,“功成一夜好开场”
第五章 军府改革
一、“千载功名尘与土,碧鸡金马自年年。”
二、办公室贴的字条:“除公事外,请勿涉及闲谈”
三、第一夫人刘侠贞,第二夫人潘惠英
四、“前清官吏敷衍因循之习,廓除殆尽矣。”
五、两次带头减薪,月俸仅与营长相当
六、法制建设,维护民权,重视社会稳定
七、倡导民族平等,希望“五族共和,天下一家”
八、革命“为建设而破坏,非为破坏而破坏”
第六章 全省统一
一、辛亥腾越起义,张文光被推为滇西军政府第一都督
二、辛亥大理反正,赵藩出任迤西自治总机关部总理
三、李根源奉命西进,紧急处理滇西问题
四、刀安仁遭遇奇冤,孙中山大义解救
五、赵又新起义临安,罗佩金急赴滇南
第七章 支援邻省
一、“忆曾率队到宜宾,高举红旗援兄弟。”
二、滇军入黔,唐继尧当上了贵州都督
三、殷承瓛西征西藏,滇健儿连战连捷
四、制订边防计划,以国家为重的国防思想
五、辛亥云南起义,一生的重要转折
第三编 北京共和梦
第八章 民初政争
一、错信了袁世凯“一个坏人”
二、试图建设“一大团体”,随后又主张“不党主义”
三、四川熊克武起义,支持唐继尧派兵征讨
四、“我早已妨他,故调来京。”
五、昆明故居何处寻
第九章 周旋北京
一、生前婉拒建“生祠”,死后出现“蔡公祠”
二、与蒋百里合作研讨现代化国防建设
三、主持全国经界局,完成经界法规“百科全书”
四、“希望贵大总统再高升一步。”
第十章 逃出虎口
一、杨度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救国”论
二、梁启超著文《异哉》,打起了反对帝制复辟的旗号
三、“为四万万人争人格,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
四、“缇骑九门搜索遍,美人挟走蔡将军。”
五、“失败就战死,绝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不争地盘。”
第四编 再造共和
第十一章 护国首义
一、西方记者说,蔡锷得到了“西部老百姓的普遍爱戴”
二、唐继尧转变,为护国军提供了后方基地
三、起义军人,歃血为盟:“兴师起义,誓灭国贼”
四、“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
第十二章 川南战斗
一、“此事余本不主张,尔等逼余为之。”
二、护国军首战告捷,挺进川南叙府城
三、护国军“自滇以达蜀地,无不箪食而迎”
四、刘显世独立贵州,刘存厚起义纳溪
五、叙府城得而复失,纳溪城三易其手
六、朱德支队鏖战棉花坡,蔡锷赴前线滚下水田
七、“护国岩”丰碑一座,矗立在永宁河畔
八、“我的精锐消耗殆尽,伤不伤心?”
第十三章 扩大战线
一、戴戡率北路黔军攻綦江,王文华率东路黔军战湘西
二、龙觐光进犯滇南,李烈钧提兵进击
三、“反袁讨龙”在广东,“声讨国贼”在山东
四、刘伯承丰都起义,湘陕鄂遍地烽烟
五、“和衷共济,誓死报国。”
第十四章 粉碎帝制
一、诸列强态度变化,北洋派内部分裂
二、袁世凯撤销帝制申令:“本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责”
三、袁世凯妄图卷土重来,护国军坚持袁必须下台
四、梁启超筹组军务院,唐继尧出任抚军长
五、“扶运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六、护国讨袁,共和再现。
第五编 英年早逝
第十五章 病逝日本
一、“功成身退”,“解甲归休”
二、庸医治病,高烧不退;请辞川督,未获批准
三、陕川粤抢先取消独立,军务院自动宣布撤销
四、“去固负蜀,留且误蜀,与其误也宁负。”
五、“在西南还没有人赶得上蔡锷的才华。”
六、去日本福冈就医,哭天涯黄兴去世
七、朱德说,“良师益友”的去世,使自己“迷失了方向”
附录:蔡锷生平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