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鬼怪工厂简介
1.1 鬼怪工厂的发展历程
1.1.1 鬼怪工厂的前身
1.1.2 鬼怪工厂的成立
1.1.3 “鬼怪”得名由来
1.1.4 前期发展
1.1.5 “鬼怪”易主
1.1.6 鬼怪工厂的几次调整
1.2 鬼怪工厂的组织机构
1.2.1 鬼怪工厂的机构设置
1.2.2 鬼怪工厂的人员管理
1.3 鬼怪工厂的业务
1.3.1 合并前的业务局面
1.3.2 合并后的业务版块
1.3.3 鬼怪工厂的业务概况
第2章 鬼怪工厂的主要成就
2.1 “鬼怪”II F-4战斗机
2.1.1 研制背景
2.1.2 技术性能
2.2 “捕食鸟”(Bird of Prey)隐身技术验证机
2.2.1 研制历程
2.2.2 设计特点与结构性能参数
2.2.3 重要意义
2.3 X-36无尾技术验证机
2.3.1 研制历程
2.3.2 结构、系统与设备
2.3.3 重要意义
2.4 X-48B翼身融合体无人验证机
2.4.1 研制历程
2.4.2 设计特点与结构性能参数
2.4.3 未来发展
2.5 “鬼怪鳐”无人验证机
2.5.1 研制历程
2.5.2 设计特点及结构性能参数
2.5.3 未来发展
2.6 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
2.6.1 研制历程
2.6.2 设计特点及结构性能参数
2.6.3 重要意义
2.6.4 未来发展
2.7 X-51A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
2.7.1 研制历程
2.7.2 设计特点及结构性能参数
2.7.3 未来发展
2.8 第六代战斗机海军方案F/A-XX
2.8.1 方案的提出
2.8.2 技术性能设想
2.8.3 发展前景
第3章 鬼怪工厂的管理与创新
3.1 鬼怪工厂的任务宗旨与发展战略
3.1.1 鬼怪工厂的宗旨
3.1.2 鬼怪工厂的发展战略
3.1.3 鬼怪工厂在研发工作中的任务
3.2 鬼怪工厂的团队管理
3.3 鬼怪工厂与臭鼬工厂的管理
3.3.1 臭鼬工厂的主要管理方法
3.3.2 鬼怪工厂的主要管理方法
3.4 鬼怪工厂的创新管理
3.4.1 鬼怪工厂的创新方法
3.4.2 广泛开展创新合作
3.4.3 重视创新文化的培养
3.4.4 系统工程在创新研发工作中的应用
3.5 鬼怪工厂的创新技术应用实例
3.5.1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在X-32研制中的应用
3.5.2 拉挤棒缝合高效组合结构(PRSEUS)
3.5.3 先进轻型飞机机身结构(ALAFS)
3.5.4 数学分析与信息处理软件
3.6 以创新拥抱明天
第4章 鬼怪工厂的试验技术与方法
4.1 X-36的试验验证技术
4.1.1 系统综合试验技术
4.1.2 飞行控制律试验验证技术
4.2 X-37的主要试验技术
4.2.1 X-37的研制及相关试验
4.2.2 X-37的飞行试验技术
4.3 X-48B的飞行试验技术
4.3.1 X-48B的飞行试验计划
4.3.2 X-48B的飞行试验系统
4.4 X-51A试验技术与方法
4.4.1 试验目的与措施
4.4.2 X-51A试飞前的地面试验
4.4.3 X-51A的飞行试验
4.5 预研项目试验技术
4.5.1 试验目的和方法
4.5.2 试验装置
4.5.3 试验条件
4.5.4 试验工具与方法
第5章 鬼怪工厂的管理者
5.1 杰瑞·恩尼斯:麦道公司鬼怪工厂的首任总裁
5.1.1 明确目标和宗旨
5.1.2 潜心精益制造
5.1.3 重视人才和成本
5.2 詹姆斯·辛尼特:麦道公司鬼怪工厂的第二任总裁
5.2.1 詹姆斯·辛尼特履历
5.2.2 验证先进技术
5.2.3 获奖
5.3 戴维·斯温:波音公司鬼怪工厂第一任总裁
5.3.1 戴维·斯温简历
5.3.2 负责“捕食鸟”计划
5.3.3 获奖和荣誉
5.3.4 斯温的思想
5.4 乔治·穆勒:波音公司鬼怪工厂的第二任总裁
5.4.1 乔治·穆勒履历
5.4.2 坚持空间战略
5.4.3 乔治·穆勒的成就
5.5 罗伯特·克里格:波音公司鬼怪工厂的第三任总裁
5.5.1 罗伯特·克里格履历
5.5.2 支持创新
5.5.3 推进转型
5.5.4 引领高科技项目
5.6 马修·甘茨:波音公司鬼怪工厂的第四任总裁
5.6.1 马修·甘茨履历
5.6.2 甘茨的思想
5.6.3 合作
5.7 达瑞尔·戴维斯:波音公司鬼怪工厂的现任总裁
5.7.1 达瑞尔·戴维斯履历
5.7.2 开拓新领域
5.8 创新需要“鬼怪”式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