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钱理群
前 言 吴福辉
1928 年
1 月 《创造周报》复刊骤止却引来《文化批判》
前十年新诗集的出版与销售
3 月 《小雨点》:“莎菲的这几篇小说在新文学运动史上的地位”
4 月 胡适的“半部”文学史
5 月 “开明人”的选择与“开明风格”
7 月 陈铨的《天问》与吴宓的“可哀”
广告的艺术、作用和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
8 月 近代英美诗选的最佳编著者
11 月 左翼刊物在政治、文学与营销之间
12 月 “南国诗人”田汉与南国社首次沪上公演
林语堂:又一个“叛徒与隐士”?
1929 年
2 月 中国化的“颓加荡”:邵洵美及其唯美主义实践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遭批评
4 月 巴黎情境与巴金的国际主义视景
9 月 梁实秋的“新古典主义”批评文字
鲁迅为青年作家写序
大学文学教育与新文学
11 月 20 年代末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1930 年
2 月 《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出版与鲁迅等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译介
张秋虫的《新山海经》与现代中国的“胡调人”
3 月 洪灵菲的《流亡》一度流行
原汁原味的“海派弄堂小说”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唯美主义的《死水》
5 月 从查封艺术剧社到捣毁影片公司
《骆驼草》:“趣味的恶化,作者方向的转变”?
6 月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倡导
7 月 现代滑稽小说的“俗”和“雅”
8 月 国民党中宣部刊物《文艺月刊》的宣言和编辑策略
《小品文选》:梁遇春的小品文理论
9 月 被称为“扛鼎”之作的叶圣陶长篇《倪焕之》
国民党中宣部对文艺刊物、作品的查禁
1931 年
1 月 《啼笑因缘》的形成和“啼笑因缘旋风”
2 月 传统型的侦探小说:程小青的《霍桑探案》
3 月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走向现代化
黄震遐:《陇海线上》和《黄人之血》
关于“左联五烈士”被害事件
6 月 用作品给作家或社团起绰号(1930 年代初文学生态)
11 月 “从别国里窃得火来”:鲁迅及左翼对苏联文学的介绍
悼念徐志摩
12 月 冰心要求更正她关于“普罗文学”的谈话
1932 年
5 月 “一?二八事变”与战争文学热
传记文学写作的“勃兴期”
30 年代的歌德热及歌德在中国
新文学作家评传和作家论
《现代》杂志与“现代派”诗
《现代》:中国杂志史上的一个“准神话”
6 月 《地泉》三部曲和它的五大序言的“清算”作用
7 月 从《现代儿童》看儿童文学的兴起
叶灵凤的《灵凤小说集》及其他
《珊瑚》:“五光十色”的爱国杂志
8 月 国民党政府推动的通俗文艺运动
9 月 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和鲁迅的“晚明观”
电影《啼笑因缘》显示世俗生活的现代性趋向
10 月 告别奥尼尔:洪深30 年代的转向
左翼新人沙汀短篇集《法律外的航线》
11 月 “新月派”的另一独特贡献
“旧文人”在30 年代
12 月 《自由谈》里的“伪自由书体”杂文写作
爱国小说、国难小说和抗战小说
“文章之美”:“破天荒”的废名小说
1933 年
2 月 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
3 月 田汉的转变
穆时英与左翼的殊途:从《南北极》到《公墓》
《西线无战事》与“非战小说”的主题广告
“茶话”与“咖啡座”:“海派”散文的都市语境
4 月 作为中介的日本
换个角度看“文艺自由论辩”
5 月 左翼文艺运动的国际联系和相互支持
读者热购《子夜》
6 月 刘云若及其“津味小说”
丁玲失踪及长篇小说《母亲》的出版
8 月 《望舒草》:为什么删去《雨巷》?
“高尔基在中国”与“中国的高尔基”
30 年代回眸初期白话诗
9 月 现代书局首创编写《中国文艺年鉴》
叶圣陶为巴金写广告谈《家》的典型性和成书过程
10 月 《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