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境障碍
第一节 躁狂症
第二节 抑郁症
第三节 双相障碍
第四节 恶劣心境
第五节 环性心境障碍
第二章神经症性障碍
第一节 恐惧症(恐怖症)
第二节 焦虑症
一、广泛性焦虑症
二、惊恐障碍
第三节 强迫症
第四节 神经衰弱
第五节 躯体形式障碍
第三章 癔症和应激相关障碍
第一节 癔症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四节 适应性障碍
第四章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第一节 进食障碍
一、神经性厌食
二、神经性贪食
三、神经性呕吐
第二节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一、失眠症
二、嗜睡症
第五章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第一节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第二节 巫术所致精神障碍
第二三节 恐缩症
第六章 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第一节 人格障碍
第二节 性心理障碍
一、性身份障碍(易性症)
二、性偏好障碍
三、性指向障碍(同性恋)
第三节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一、病理性赌博
二、病理性纵火
三、病理性偷窃
四、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 偏执性精神障碍
第三节 旅途性精神病
第四节 感应性精神病
第五节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第六节 周期性精神病
第八章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二节 血管性痴呆
第三节 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
第四节 脑瘤所致精神障碍
第五节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第九章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第一节 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第二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精神障碍
第三节 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第四节 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第五节 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第六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
第十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一节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第二节 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三节 镇静催眠药或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
第十一章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第一节 儿童孤独症
第二节 多动障碍
第三节 品行障碍
第四节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
第五节 儿童恐惧症(儿童恐怖症)
第六节 儿童社交恐惧症
第七节 儿童广泛性焦虑症
第八节 选择性缄默症
第九节 抽动障碍
第十节 精神发育迟滞
第十二章 精神药物严重副反应
第一节 急性肌张力障碍
第二节 静坐不能
第三节 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
第四节 迟发性运动障碍
第五节 恶性综合征
第六节 粒细胞缺乏症
第七节 5一羟色胺综合征
第八节 戒断综合征
第十三章 新型精神药物
第一节 抗抑郁药
一、文拉法辛
二、度洛西汀
三、米氮平
四、阿戈美拉汀
五、氟西汀
六、帕罗西汀
七、舍曲林
八、氟伏沙明
九、西酞普兰
十、艾司西酞普兰
十一、舒肝解郁胶囊
第二节 抗焦虑药
一、丁螺环酮
二、佐匹克隆
三、右佐Ⅱ克隆
四、唑吡坦
五、扎来普隆
第三节 抗精神病药
一、奎硫平
二、奥氮平
三、阿立哌唑
四、齐哌西酮
五、利培酮
第四节 心境稳定剂
一、拉莫三嗪
二、加巴喷丁
三、丙戊酸钠
四、碳酸锂
第五节 益智药
一、多奈哌齐
二、美金刚
三、卡巴拉汀
四、石杉碱甲
第十四章 心理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精神分析治疗
第三节 认知疗法
第四节 行为疗法
第五节 个人中心疗法
第六节 家庭治疗
第七节 森田疗法
第八节 团体心理治疗
第十五章 精神科常用评定量表
一、抑郁自评量表(SDs)
二、焦虑自评量表(SAS)
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四、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五、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
六、快感体验能力量表
七、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PDss)
八、YALE-BROWN强迫量表
九、酒依赖戒断综合征评定表
十、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
十一、长谷川痴呆量表(HDS)
十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1)
十三、哈金斯基缺血指数量表(HIs)
十四、克氏行为量表(CBS)
十五、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
十六、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
十七、A型行为类型问卷(TABP)
十八、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
十九、生活事件量表(LES)
二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